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介绍了"三区联动"相关理论演进脉络,对"三区联动"内涵进行了严格界定,最后对"三区联动"的最优化运行机制进行了创新性构建。  相似文献   

2.
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10-2019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从整体看,两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的序参量要明显优于金融创新的序参量,且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已实现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各城市科技创新序参量、金融创新序参量及其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城市如香港、深圳、广州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非核心城市如东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之间逐渐出现分层现象,其中江门、澳门、肇庆3个城市的差距最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联动体制,各核心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发挥"领头羊"作用,各非核心城市重点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用经济增长推动金融创新,最终有效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杨浦区:从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杨浦区依托自身禀赋优势,提出了建设知识创新区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转型思路,初步实现了杨浦区的功能和产业转型。杨浦区的做法和经验对于与之类似的传统老城区的改造、创新型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两个新药创新案例剖析了医药创新系统中政府、科研、大学、企业等要素的联动关系,其本质上也即"R&D-大服务"的联动.在"R&D-大服务"联动中,当创新要素完备且充分联动时,创新系统发挥较好的功能,创新绩效较高;反之,亦反之.上述联动也存在于企业创新系统中,联动作用的发挥决定了企业创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的演化历程及影响因素,选取粤港澳区域的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1—2020年国内发明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对粤港澳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0年,粤港澳区域的协同创新程度越来越紧密,区域中的所有地级以上的城市都纳入了创新网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明显的创新核心区和边缘区,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而韶关、揭阳、潮州始终徘徊在网络的边缘区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城市的边缘化趋势更加明显;区域的两大核心城市——香港、澳门,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符,在合作专利的联合申请上没有表现出强的合作性和带动性,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6.
尽管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动态角度对区域创新网络内部各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仍然匮乏。根据区域创新网络内各个行为主体关系等,提出了包含自主创新机制、互动创新机制、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机制在内的区域创新网络关键运行机制体系,并引入"系统思考",设计了三个关键运行机制的系统循环图,指出了激发其良性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并相应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类的基础上,选择区域创新网络作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培育目标,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8.
高伟  缪协兴  吕涛  张磊 《科学学研究》2012,30(2):175-185
 面对当前跨国公司主宰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我国产业通过区际联动形成价值链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均衡对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可行途径。将协同创新过程分为信息获取、学习吸收和应用三个阶段,基于四个假设构建了协同创新模型,从五个步骤解析了联动创新过程。模拟发现,技术的可分解性、联动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效应的主要因素,联动主体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能力与系统的创新效应存在正向关系,且接受能力的创新效应强于信息能力。政策启示在于,建立与国内外发达国家或区域的链接关系,与增强区域的接受能力,均可增强区际联动的协同创新效应,但是后者效应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系统,它是由核心网络系统、支持网络系统和环境网络系统组成,且这三层次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耦合和相互增强的,共同作用于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是由粤港澳三个行政区域内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动力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多层次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该系统中的不同城市或区域依据各自的经济技术条件,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创新模式,其创新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构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需要根据不同行政区域的自身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建设好各种创新子系统.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创新”首先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Henry W.Chesbrough提出,并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最近,关于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的讨论方兴未艾,政府及企业家都不同程度的关注了开放式创新体系.文章简要梳理了开放式创新理论体系,对深圳构建开放式创新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构建该体系的3条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危机的到来向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组建一个由左脑型的商业精英和右脑型的创意人才搭档的"双脑"组合,成为企业打破创新瓶颈,成就伟大创新的新选择。本文主要分析了"双脑"组合的组建过程,并对其在企业创新中的应用做了相应的探讨,以期能够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创新系统互动的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互动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的重要指标。本以联合研究,联合专利,科技人员流动等为互动的指标,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中国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研究机构之间,如高校和高校,不同类机构间的互动少。技术转让多,技术合作少。因此,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仍有待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产业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已落后于实践。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践出发,定义了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用网络结构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产业创新体系的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归纳为横向联合、纵向联合、竞争与合作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从形成原因、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等方面对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以归纳理论为基础,基于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提出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展现这两类企业如何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两类企业采取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组合模式不尽相同,领先跨国企业更需要增强利用式创新,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升开放深度,而国内后发企业更需要增强探索式创新,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开放广度;此外,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构成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系统,对逆向创新产生叠加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不同企业实现逆向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道路工程是交通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道路工程课程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对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四阶段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并对该体系对课程教学的软硬件需求进行了分析。“四阶段法”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道路工程课程专业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载体,同时可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武汉市产业创新的路径依赖特征,从产品创新视角将产业创新路径依赖类型分为吸收创新路径依赖、联盟创新路径依赖、内生创新路径依赖和创新体系引导的创新路径依赖,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演进中的网络、分形和企业文化三个方面的路径依赖及重塑,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得出产业创新中外部网络和分形具有非良性路径依赖特征,并且企业文化路径依赖基本正常,最后提出产品创新视角下产业演进中的社会资本和组织学习双因素嵌入的路径重塑。  相似文献   

18.
杨刚  王健权 《科研管理》2022,43(11):55-64
对创新文化领域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令人激动。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位、创新过程、DNA演化及文化创新这四种理论视角,首先探究了创新文化的理论之“根”,它是创新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而成的产物。然后,基于理论溯源进一步提出创新文化的演化框架,揭示创新文化的演化机理。最后在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做进一步展望。研究结果对于厘清创新文化的发展脉络,推动中国式创新文化的更深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义深远.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明显的"系统失效".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解决其中的"系统失效",政府需要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发挥"政府替代"功能的同时,要防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解决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失效"的必然选择,这以善治为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