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重要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在四人之中,只有他的回答才得到了孔子的正面赞赏,并且让孔子喟然而叹。课后练习一第一小题要学生刚答四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为“曾皙从容洒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上看到高鲲先生《曾皙“鼓瑟”问题臆解》(以下简称“高文”)一文,关于曾皙“鼓瑟“问题,作者从“孔子不能容忍”与“曾皙不可能越礼”等两个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为在孔子向曾皙提问前他根本没有鼓瑟,只是在孔子向他提问时,他才稀疏地鼓了几下瑟,铿的一声停住琴声”。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写师生闲坐,孔子引导学生讨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话题。孔子的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紧扣主题,只是有人激进,有人谨慎,有人文雅。从文章线索看,“归雩之志”是孔子心目中治世图景的描绘,是曾皙要达到的社会治理目标。若解释为孔子的归隐意向则不合孔子开头之问。同理,曾皙不能跑题,孔子也应在自己设定的目标里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5.
凸显孔子多重身份中的“教育家”身份,然后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原为史上最早的“课堂实录”。以“欣赏孔子的课堂实录”为学习任务,并创设“为课堂实录拟题”“为课堂实录补白”“为课堂实录点评”三个具有弹性空间的学习活动,渐次了解孔子听四个弟子言志时的“表情”,重点解开曾皙之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背后的意义密码——制礼作乐,最终领悟文本中深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配苏教版课本第十二册《孔子游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有一次,他与几名弟子进行了有关各自志向的讨论。子路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个国家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冉求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国家,只要三年就能让人民衣食充足。公西赤谦虚地说,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当孔子问到曾皙(xī)时,曾皙弹瑟(sè,一种乐器)正到尾声,他铿(kēnɡ)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道:“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各人都说说罢了。”曾皙便说道…  相似文献   

7.
当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坐,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显得拘束,你们平时不是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从而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听了老师的话,子路率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子路的对答,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后来,其他几个弟子离开,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才对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10.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发问,子路冒冒失失“,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笑而不语。孔子通过“哂”,即表现了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子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欲说还止,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于是曾皙畅谈了自己的抱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并发出“吾与点也”赞语。这虽是一次日常的谈话,但孔子却在他与学生之间营…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录了一堂讨论课,中心话题是治国方略问题。孔子独独赞赏曾皙的主张,因为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的景象,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课型本来是讨论课,但后来走了样。孔子的开场白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带有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3.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重要角色,《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成了一个需加以肯定甚至赞赏的人。然而,笔者认为,曾皙其实是一个善于揣摩老师心理、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讨论政治、学术、志向等问题的情景,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传神地展示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含而不露的教育风格。 但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那一“哂”,却实在难以让人恭维,依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对富有豪侠个性的学生的温柔的扼杀。 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地问起他们各自的志向:“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想干什么事情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轻…  相似文献   

15.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记录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篇章。当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轻率直爽的子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千乘之国”的国相,目标是富国强兵;冉有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国的国相,目标是“足民”,对于礼乐教化还无能为力;公西华则更谦虚,表示自己只能在祭祀或者会盟的工作中做一个小相;曾皙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乎是要做一个隐士,优游于山林。很明显,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正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干预政治的精神,而曾皙的理…  相似文献   

16.
笔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时候,总觉得课最后部分“夫子评志”中孔子的话有点“语无伦次”,令人费解。原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相似文献   

18.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修养引起孔子的赞叹。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谈安邦定国的大事相比,曾皙只谈春游﹑唱歌跳舞,似乎与政治毫无关系,但孔子听了以后,反而大声感叹:我就希望和你一样啊!这是什么原因?难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不重视国家大事?其实这正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他对大同世界理想的向往。孔子在国家的治理问题上不主张严明的法制,也不赞赏空洞的政治,而是倡导以德教化的“德治…  相似文献   

1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也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其中孔子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思想历来为人所称道。每次教读此文,我都会被孔子所营造的那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所深深折服。文中虽日“闲坐”,而于闲坐之外,我更看到一种充满着宽容、张扬着个性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课文第99页注:“[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准此,则此句应译为:“(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反复斟酌,总觉得欠妥。其一,如果曾皙这样说,就等于在老师面前肯定他们四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作为孔门的彬彬君子,恐怕有失谦逊吧?其二,孔子让他的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即各人谈自己的志向,关键是“言志”,而与各人实际具备的才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