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0 毫秒
1.
花有魂     
大观园中,一身素白的林妹妹扛着花锄,提着香袋,缓缓而来,眼中泪盈凝腮上.置身花间,缤纷落蕊,林妹妹泪泻雨下.放下香袋,握着花锄,边拭泪,边吃力地集花、葬花.不远处,几小厮丫头暗暗嗤笑.  相似文献   

2.
花有魂     
大观园中,一身素白的林妹妹扛着花锄,提着香袋,缓缓而来,眼中泪盈凝腮上.置身花间,缤纷落蕊,林妹妹泪泻雨下.放下香袋,握着花锄,边拭泪,边吃力地集花、葬花.不远处,几小厮丫头暗暗嗤笑.……  相似文献   

3.
黛玉,我懂你     
你轻皱着两道弯眉,无力的玉手软软地摆弄着手中的花锄,将无数落花尽埋于净土之中,随土化去,化去.也许你也期待和落花一样,一杯净土掩风流.不知你者,则咥;自知者,亦晒笑.  相似文献   

4.
<正>仍余书香的玉手软软地摆动手中的花锄。泪花与落花一起凋零。你哀愁的歌吟犹如落红飞逝,静静地讲述着满园桃花的过往。昨昔绚丽的芬芳,今朝残落了一地。落花呀落花,随风化去,一抔净土掩风流。木石本无缘,可在那西方灵河岸的三生石畔,他以甘露把你精心灌溉。你不禁缠绵悱恻,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6.
又是花开时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读这首词的时候,窗外的石榴花正开得红红火火,让旁边的夹竹桃黯然失色。看着花开,看着时间在石榴花间不停地转悠。直到有一天,再也没有时间驻足观赏那红花与绿叶的组合,再来吟诵这首诗时便有了触目惊心之感。“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不知明年是否还有如我这样看花开的入。花开又花落,虽然花落了又会开,然而等待毕竟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于是林黛玉在感触到满园落花后才有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凄叹;于是李易安在一夜的“雨疏风骤”…  相似文献   

7.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9.
美在其中     
《同学少年》2012,(12):23
寒月如纱,伴着天边寥落的星斗;诗词似笔,绘出骚人傲然的风骨。呷一口清茶,执一卷诗词,追寻那古典的美,聆听那空灵的音。——题记落花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是骄傲的,即使为那个"似痴而狂"的公子偿还了一生的眼泪,她亦是骄傲的。同时,她也是脆弱的,对着满地的落花和潺潺的流水,吟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花魂是谁?自是  相似文献   

10.
落花人独立     
文化散文,性情随笔,记录你的思想火花和情感历程看《红楼梦》里的“葬花吟”,黛玉手持花锄娇弱地穿行在落英缤纷的花丛中,用丝帕收捡凋零的落花时,一种无奈的凄凉自身心处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11.
黛玉,我懂你     
你轻皱着两道弯眉,无力的玉手软软地摆弄着手中的花锄,将无数落花尽埋于净土之中,随土化去,化去。也许你也期待和落花一样,一抔净土掩风流。不知你者,则咥;自知者,亦哂笑。"世外仙姝"、"阆苑仙葩",你当之无愧。但因父母皆亡,家道中落,你只能寄居于贾府,于是你自矜自重,小心谨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环境下,只有自幼和你耳鬓厮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初冬的守候里,大地上翻舞着落叶的最后一场圆寂的梦,我想起了林黛玉的那首葬花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本散文集《花开花落都是缘》的作者山东作家林纾英,原来她在散文气质里一直营造着这样的一场多愁善感的葬花梦境。踩着落花的声音,朝出暮归,每次看到大街上的华灯初出,我的心就会生出此生愿向书中老的心愿,因为书香盈袖会让我们这一刻做着相同的梦,抵达文学的朝圣之地。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能力     
花儿凋,草儿枯,叶儿落,可它们都不悲伤,悲伤的只是站在一旁的人。它们的生命美丽过,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花儿红过,艳过,香过,小草给大地铺过绿毯,树叶也给世界披过盛装。它们满足于自己美丽过,洒脱地没有遗憾地离去,它们明白春风吹来时又会来到这个世界。而许多观看落花的人流泪了,他们不是在哭落花而是在哭自己。他们生命的"花"从未盛开过从未芬芳过,也从未艳丽过,而此刻青春的"花"要凋谢了,怎能不流泪呢?  相似文献   

14.
一个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的林妹妹;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言行的林妹妹;一个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妹妹,眼看着满月落花飘然而逝,独自一个背着香囊,提着花锄,来到那无人之处。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能力     
花儿凋,草儿枯,叶儿落,可它们都不悲伤,而悲伤的只是站在一旁的人。是啊,它们的生命美丽过,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花儿红过,艳过,香过,小草给大地铺过绿毯,树叶也给世界披过盛装。它们满足于自己美丽过,洒脱地没有遗憾地离去,它们明白,春风吹来时它们又会来到这个世界。而许多观看落花的人流泪了,他们不是在哭落花而是在哭自己。他们生命的“花”也许从未盛开过,也许盛开过却从未芬芳过从未艳丽过,而此刻青春的“花”要凋谢了,他们怎能不流泪呢?真正生命的美丽是一种美丽的能力,就像美丽的植物年年都能开出美丽的花一样。人生美丽的意义也在于…  相似文献   

16.
花间私语     
有人爱水仙的超凡脱俗:“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有人爱菊花的坚贞傲骨:“霜晓寒姿,竹篱茅舍自甘心。”有人爱海棠的玲珑可爱:“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有人爱牡丹的国色天香:“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他们问我喜欢什么花,我其实都爱!有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每一朵花都是美的精灵,美的天使……小薇曾问我:“是不是因为小野花难登大雅之堂,才没有人喜欢?”我笑着摇摇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花而叹,为花而痴,林妹妹的葬花词曾使我“一吟双泪流”,也许,她见的落花在每个女孩的心中早已定格成永恒的美丽。李欣曾为思念…  相似文献   

17.
花开花落春几度 花,是造化赐予人间的美物。花的姿容秀丽、气息芬芳,承接雨露阳光,默默地孕育,热烈地开放,装点了自然也装点了人间:“山花开欲燃”(李白《寄韦南陵冰…》)、“山花照坞复燃溪” (钱起《山花》),灿烂开放的山花如燃烧的火焰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活力。 明人周亮工说:“花,人面也;干,人身也”(《尺牍新钞》),花的娇艳芬芳,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妙龄美人的姿容,于是以花喻人便普遍地出现在诗文中,唐玄宗就把自己宠爱的妃子杨玉环称作“解语花”。唐诗卢仝说:“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有所思》),顾况说:“美人二八娇如花,泣向春风畏落花”(《悲歌》其二),均以花之娇艳形容人之娇艳,别有一种动人的情致。在许多时候,由于移情的作用,花在人的眼中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苏轼说:“此情惟有落花知”(《浣溪沙·春情》),南宋王炎说:“花不语,笑人痴”(《江城子·癸酉春社》)。落花成为深知人情的知己;花不语,说明曾语过,笑人痴,更见出花的知人知性。  相似文献   

18.
(一)竹枝筛月影摇风,默默深情不语中。恨海难填精卫老,忍教冷泪对秋声。 (二)评家底事议纷纷,未解红楼幻亦真。最是涝湘风物好,一弯冷月葬花魂。 (三)弃锄焚稿碎瑶琴,怨化长空万里云。四问紫鹃悲彻骨,不如怜取病中人。题国画(氵箫)湘馆@半林  相似文献   

19.
落花时节     
落花是最令人伤感的事,只要你不是个白疾,见到落花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可花不能永远开在树上,你必须能面对落花,才能熬过落花时节。人生就像一棵树。大多数人有能力而且潇洒地面对风雨、潇洒地面对生长中的一切烦恼与困苦,而使自己生根、长枝、吐绿、开花。但大多数人却无力承受落花。因为那花朵是用生命力培育的,是生命中  相似文献   

20.
“落英”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有两种释义:一为“落花”,一为“初开的花”。《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一句的“落英”,人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落花”,初中语文教材也从此说。笔者认为此处将“落英”解释为“落花”有不妥之处,它的正确解释当为“初开的花”。不难看出,“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应该是在农历二三月份的春汛时节。此时渔人忙着出船捕鱼,农民正在春耕、春种(“往来种作”)。农历二三月份,“桃花始开”,所以旧时春汛也称“桃花汛”、“桃汛”、“桃花水”。春天里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陶渊明在虚构场景时不写其他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