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贺才乐  肖艳娟 《教师》2012,(11):6-6
孝道是中华道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其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而到如今,孝文化开始出现断层,孝道观念开始淡漠。我认为学校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教育模式,加强对"孝"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孝道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由于我国先民在跨入文明阶段的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关系,因此,血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华孝文化就是这种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孝观念形成于殷商与西周时期,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应用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晚清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千年变局,传统孝道也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孝观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注重它的历史演进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在与其他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更要凸显中华孝道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孝观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关系到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剖析大学生孝道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把握家庭和学校孝观念教育的程度,进一步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注重它的历史演进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在与其他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更要凸显中华...  相似文献   

6.
道教孝道观是孝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其不仅是当前孝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道教孝道观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和文化支撑,对于反思现代人的孝道观念、提高现代社会道德教化实效性,具有历史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传宗接代、孝以事君、光宗耀祖等,但其本位是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在严重丢失,不孝现象屡屡发生,孝道观念淡漠。析其原因,主要是行孝能力下降、教育功能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途径有:践行孝道,养成行孝习惯;潜移默化在家庭中进行孝道教育;对在校生进行孝美德教育;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弘扬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8.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深远,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围绕儒家孝道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孝道存在的原因,孝道的实现途径及保障机制,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本文认为,此意义有三:第一,有助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第二,有助于制定富有生命力的道德规范;第三,有助于从道德层面完善赏罚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昌信仰与孝道文化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 ,儒家孝道文化越来越显露出自身的矛盾和难题 ,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文化的灌输和改造。道教孝道文化尤其是文昌帝君的出现 ,在吸收儒家孝道思想基因和解决儒家孝道难题的基础上 ,从宗教神学的立场出发 ,解决了忠与孝的两难、如何辩孝以及行孝的言行一致等一系列问题 ,从宗教心理和行为上建立了神佑鬼惩的监督手段等 ,表现出独特的宗教特色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特性 ,为中国孝道文化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表明孝悌之道是尧舜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考古代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尧舜时期已有孝悌萌芽,夏代有忠德流行,商代则是悌道大盛,周人比较全面地形成了孝悌风俗,这些都是孔子系统孝悌思想形成的历史资源。孟子说孔子乃"集大成"者,其于孝悌思想亦然。  相似文献   

12.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南朝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集团性是其社会文化的核心。在讲求资历的日本场所型集团社会中,序列意识构成是日本纵向社会的基础。在序列意识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以武士道的"忠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为核心,以"忠孝恭顺"为宗旨,成员服从集团,下级服从上级的集团性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朝时期 ,社会上盛行“重孝”之风。大量文献记载足以说明此时“重孝”之风的普遍性和社会性。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 ,既有社会的因素 ,又有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时期的孝文化,将孝文化的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核心是奉献。爱的教育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孝的教育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特内涵。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它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先秦儒家之外诸子的代表人物也对中华孝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集中论述了墨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对后世孝文化建设的影响,旨在客观评价墨子对先秦孝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党和国家提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相当程度的传统文化缺失的状况。文章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思想教育方式将孝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计划中,作用于学习动力的内外影响因素。将“孝”作为切入点,以“和谐”为导向,引导大学生立志立向、和谐大学生家庭关系、优化在校学习氛围,从而正向促进学习动力以提升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