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是人类通过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情感是文章的主体中心,是文章具有感染力的主要来源。名传千古的优秀之作往往是饱含深情,甚至令读者潸然泪下的作品。在中学语文作文练习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文章的主题意蕴得到升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两,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有写作热情.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两,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有写作热情.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跟上时代步伐,不能再局限于教科书,封闭在课堂里,而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文能力。一、向生活开放,充实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文字表现生活。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有多广阔。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有置身于这大千世界里并有所感悟,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要让学生“有所为而作”,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把学生带出校园,使他们接触…  相似文献   

5.
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无本之木的作文,是虚伪的,假大空的。作文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才能绽放出最最灵动的光彩。因此,要想写出具有真实之美的文章,便要让学生真正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走进大自然,走进大社会。  相似文献   

6.
小学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发表意见,说明事物,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灌注进去。只有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表情达意,真实生动,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学生应该到现实生活中去获取写作素材,才能写出好作文。现在,小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丰富多彩,作文素材应该是丰富的。可是一回到作文教学课堂上,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却又总觉得所见平平、头脑空空,没有什么可写。  相似文献   

8.
许多小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习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作文命题到作文指导都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的作文指导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内容入手,只有解决了学生有内容可写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研究作文教学的功能、序列和方法,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关于作文教学的功能传统作文教学观认为教会学生写文章,就是作文教学的最高价值.现代教学观认为作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首先,表现在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方面.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为了正确地表达客观事物,需要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的老师急着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单纯从写作技巧方面作指导,每每收效甚微.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写作理论方面作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对文章及写作现象的本质作过深刻的揭示和表述.他明确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本文认为,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认真观察体验,才能获得可靠的材料: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才能把握反映对象的本质,写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日常作文教学中,大多教师一向重视具体的写作技巧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写作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切写作技巧都是因“读者”而生,“读者意识”是写作技巧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学会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视野才能打开,表达能力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这堂课正是“读者意识”写作训练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学生只要实实在在地关注生活,真真切切地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就能书写出真实、深刻的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他们的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才会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可见,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将作文“镶嵌”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学生的写作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5.
王艳 《教师》2011,(16):69-69
观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了敏锐、细致、独到的观察能力,才能写出独具一格、出类拔萃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每个学生周围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浪花、文章就会有内容可写。学生如何才能擦亮自己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求  相似文献   

17.
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 ,就感到头疼 ,他们觉得没东西写。要改变这种局面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 ,即培养他们的兴趣。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察看和调查 ,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手段 ,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生活是美丽的万花筒 ,五彩纷呈的生活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关键是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作文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作文才有话可说 ,有材料可写。 (1 )静态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学习观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中,社会上的人或事物是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如何使学生把这些生动的素材转化为有血有肉的题材,这是小学作文教学指导中的难题,让学生见物想言、见物敢言、见物能言、见物会言、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是作文能力培养的重点。一、见物想言见物想言,前提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并在说话过程中,学生把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指导和基础,“从说到写”、“从述到作”,这是小学生作文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因此,我在低年级教学…  相似文献   

19.
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认识,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陶冶学生的情感呢? 一、以语言训练为基础 文章是靠语言符号——文字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必须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变成脑中的形象,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教育.只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学生的情感才能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只有用个性化的眼光,发现个性化的生活素材,进而提炼个性化的生活体验积累,才能写出个性化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