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培养,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学习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对高中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仍是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能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始点,问题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因此,学校教育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说明新课程改革正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现代的终身学习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作为身负重任的教师,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载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设疑、引…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具体目标:“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优构学生个体经验、增加其服务社会能力及培育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的情境理性、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共同体等观点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旨归不谋而合。由此,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社会实践课程“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重构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与“适应性”的学习目标,重构课程“真实情境”、学习“共同体”以及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成效尚可,但仍需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时务必注意主导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幽默笑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新数学课程已经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昭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的单一角色转化为学习、教练员、编、研究等多重角色,使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一、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变化.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二、真正的关注学生,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四、三维目标有机整合.改变课程偏重书本知识和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新教材及高一年级学生特点,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辩论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近年的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何搞好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也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还在“内容标准”部分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提出了2~3个活动建议,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9个教学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16.
注重“四个结合” 顺应课改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针对这一要求。必须把推进教学开放化.知识生活化.评价多元化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四个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征是课程实施的先行条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寻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望获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陈旧课程(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反思性实践”,特别是在推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课程和倡导研究性学习及选修课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固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重新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挑战传统,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最新教育技术理论思想和观点,结合物理教学实际,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师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模式,以便为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