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三江平原正面临着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农业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本文将探讨三江平原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并设计了生态农业发展的静态评价指标v与动态评价指标g,从而为衡量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三江平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前,三江平原正面临着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生态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富锦市和桦川县的实地调研,本文指出了循环经济是三江平原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主张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出台必要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措施,积极推动三江平原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本身是其它资源的基础,对于保持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三江平原正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但其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经济持续发展的焦点。因此,应当对三江平原的水资源利用方向进行深人的研究,重新调整开发利用思路,构建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不断提高水资源的贡献率,才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州市生态农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环境面临着新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对常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态农业属于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长期实践,山东省不同地区已形成了多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山东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人地矛盾、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技术发展滞后、农民技术素质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类型,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秦皇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状况,并介绍秦皇岛市旅游生态农业的典型范例——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总结了秦皇岛市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取得的综合效益,为秦皇岛市发展生态农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简单介绍了三江平原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优势,阐述了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以及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鲍燕芬 《资源科学》1993,15(3):33-39
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和农业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今天,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众多的岛屿,特别是丘陵岛屿,绝大多数都面临着一系列相近的环境问题:耕地缺乏、水源不足、能源紧张、资源衰退。但海岛也有其优点:渔盐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开发潜力大,气候资源优越。本文以舟山群岛的岱山岛为例,虽海岛生态农业的建设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应充分利用海岛的优势,因地制宜,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道路。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几种有海岛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希望能为我国诸多海岛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困难,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动力不足,使得农业科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支持作用。通过推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加强对农民生态科技培训和生态理性培育和完善生态科技投资与保障机制等措施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蕾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4,36(3):481-489
农业抗旱能力反映了地区防旱减灾的水平。对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我国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抗旱能力。本文选择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干燥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干旱程度,并选择土壤质地、高低需水作物面积比、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农林水利事务支出、人均GDP等6个指标,应用加权求和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自然干旱背景下的实际农业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且抗旱能力弱,较低的耕地灌溉水平以及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两区实际农业抗旱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但抗旱能力较强,可其为保证较高的灌溉率超采地下水已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自然干旱程度低且抗旱能力较强,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相对最强;四川盆地自然干旱程度低但抗旱能力低下,社会经济欠发达、农田水利建设较为薄弱,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略高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防旱抗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代表性原则,构建了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两比较法计算出评价因子权重,建立了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综合的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划分出了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以浙江省奉化市为研究对象,对已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中各要素指标进行测度和调查,计算出其发展综合评价值,并提出了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式既能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又能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发展途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安徽省情,总结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制约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我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世纪,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关部门也从农业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开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植保作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在各地农业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引用和深入研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益。简要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对植保新技术的要求,就植保技术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郭建新 《现代情报》2002,22(4):160-160,162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兴起,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论述生态农业与信息的关系及信息内涵,对生态农业通行理论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余展翅 《科技风》2012,(23):264-26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只有把农业发展好才是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农业只是一种短暂不可取的行为,只有建立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坚持生态环保新理念,走生态农业发展之新路,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建立区域经济新模式,才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现状,它对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在区域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分析了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力,得出中国农业发展,全面实施生态农业才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开始将目光放在地球环境角度。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农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物。生态农业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本文着重讨论了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必须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这是农业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模式。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生态农业,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体系武装、规模化的组织运营模式承载、科学化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必须落实有效对策,才能顺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业技术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五种建议,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20.
该文评述了李文华院士主编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出《生态农业》一书有3大特色:一是内容系统全面,结构严谨;二是符合时代命题;三是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动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