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高师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侯奎岩一、注重办学条件,量力而行,防止一哄而上良好的办学条件是保证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基础,增设一个新的专业,必须首先具备办好这个专业的办学条件,即起码要有一支结构合理、较为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有良好...  相似文献   

2.
梁永怀 《文教资料》2012,(17):108-109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为国家和社会承担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但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改革。在充分考虑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该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上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实现"三对接";模式运行上要有相关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过窄的状况,拓宽专业服务范围."高师院校作为高校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在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不少学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改革从前的办学模式,积极、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组建于1952年。半个世纪以来,这一体系支撑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体系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弊端包括不能迅速地适应社会对各种规格类型的新教师的需求;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狭窄的师范性阻碍了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姜涛 《职业技术教育》2007,(8):82-83,88
同综合性院校相比较,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工作处于教育人才市场组织经营的惯性思维下,在模型建构上缺乏切实的分析研究,导致操作层面的“软化”。解决这一问题,要以大就业观为指导,拓宽校外就业市场;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机制,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张斌 《文教资料》2005,(20):57-58
通过对广告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状况之调查,分析了非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势特点,对制约非师范专业学生成长的因素作了进一步分析,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做好非师范生的就业提出了建议: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应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制定科学的就业体制机制、加大对非师范专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指导队伍。  相似文献   

8.
对建立相对独立的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教学内容、原则及保障条件等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纷纷增设非师范专业。从现状上看,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远远超过师范专业;从政策上看,非师范专业经历了从禁止发展到限制发展、谨慎发展,再到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历程。探明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我国高师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主要承担培养中等教育师资的任务。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中学课程的需要,大多为师范专业。上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高师院校在承担培养师资任务的同时,开始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纷纷开办了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非师范专业。全国有7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高师院校97所,占近1/7,97所高师院校都在办非师范专业。1995年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常设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之比平均在1∶3,省属以上重点师范大学,比例在1∶1左右,到2007年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之比达到2∶1至5∶4左右。通过对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这一普遍、现实问题作系统地历史回顾,可以为高师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50年代初,在综合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师范院校以来,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宗旨就一直面向中等教育,为其培养师资。到80年代末,在“大师范”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培养层次、范围,还是类型、结构都有所扩大,但仍囿于“师范”的范围之内。而今,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冲击并推进着高师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资源按市场需求的重新配置,驱使高师教育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高师教育的实力,在坚持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依托师范专业设置社会急需的非师范专业,业已形成一种趋势。这是高师教育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办学途径的重大举措,它给师范教育带来了崭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关系到我国高师教育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改革培养模式 促进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矛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先进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非师范专业建设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隐退,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滞销品”,已经出现教育学终结的信号。危机可能是终点的象征,也可能是起点的象征。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为教育学专业改革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教育学专业的改革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08名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普遍能接受但也存在因外语基础较差而难以适应的问题,一是若双语教学课程选择不当则会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问题,二是教师若双语能力不足则会使双语教学失去开设的先决条件的问题.针对高师院校计算机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建议对计算机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第一,应采用具有计算机专业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第二,应采用分比例、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不仅包含师范类的专业,也包括一些非师范类的专业,当前非师范类专业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发展中也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尤其是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对高师院校非师范类的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接着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是师范专业,大多数教师从事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近些年,高等师范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各学院相继成立了非师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在今后几年会缩减师范生的招生人数,增加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例,因此如何提高非师范  相似文献   

18.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为国家和社会承担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但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改革。在充分考虑高师院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实际,其非师范专业应该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上应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实现“三对接”;模式运行上要有相关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设置非师范性专业拓展高师发展渠道上海技术师范学院陆曜南在目前情况下,有两大社会因素正深刻地影响和冲击着我国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并要求高等师范教育能够作出积极的适应性选择。这两大社会因素,一是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发展;另一则是...  相似文献   

20.
师范性是高师教育最为显的特点,高师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突出和实现这一特点,才能达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师钢琴教学也不例外。本仅以高师钢琴教学与音乐院校钢琴教学的比较,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两方面浅析高师钢琴教学的师范性,以及如何转变教学观念,狠抓视奏教学,实施教学改革等方面,突出和实现师范性,谈一己之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