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吴云昌淮河,是我国五大水系之一;淮河,又是我国南方和北方、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一条著名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流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开发较早、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区。长期以来这里就有“淮河两岸鲜花香”、“走千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和传颂...  相似文献   

2.
流域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自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系统,故而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研究,势必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可称之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近年来,王守春、朱士光、王尚义等学者一再倡导开展流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正是基于以流域为单元的历史地理研究可以打破传统研究的窠臼,这无疑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新思维。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并不太多。淮河流域地跨鄂豫皖苏鲁五省40多个地级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在宋代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流域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享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然而黄河夺淮给该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直到今天这里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摸清淮河流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原因及规律,探明流域内部发展的统一性和地域差异性,可为现代淮河流域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毫无疑问,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意义重大,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地。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4,(4):10-14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气温、降水量、径流量数据和NCAR-CCM3、CSIRO_MK3和ECHAM5/MPIOM三个气候模式数据对该流域气候变化和淮河干流径流量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上,春秋两季气温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暖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1958-2007年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预估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增幅明显,2011-2060年间三模式平均增温相对1961-1990年距平达2.61℃,降水相对1961-1990年距平变幅达-84.6至168.0mm之间波动,相对1958-2007年观测期淮河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2011-2060年淮河径流量可能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淮河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淮河文化专题性"国字号"博物馆。淮滨县利用其区位优势,努力推进淮河文化的传播。但是淮河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复性建设、"国字号"名不副实、非遗文化体验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加强对博物馆审批的控制和监管,建立泛淮河流域文博资源共享体系,创新非遗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淮水谣》是"皖军"作家曹多勇的最新力作。从文本表层看,《淮水谣》与"淮水流域"相关,与"淮河歌谣"相联。透视文本内核,则是对淮河流域文化的理性反思与美学阐释,且这种反思与阐释不仅体现在作者有意识的文体设置与意味表达上,还体现在作者无意识的艺术追求与固存的艺术掣肘上。  相似文献   

6.
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众穷则思变,促成淮军的兴起。淮军营伍的组成、将领的来源、从军的旨趣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他们所根植的淮河地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淮军在东航援沪后突破传统军伍规制,逐渐转向西化,一方面受当时国内外时势影响,另一方面亦离不开淮河流域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和淮军将领拙朴务实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传统民歌的过渡性与融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  张莉 《黄山学院学报》2009,11(2):136-139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淮河流域在文化的传播上自然地成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渡带.淮河流域传统民歌音乐审美特征与其它地区相比,在体裁、调式音阶、节奏节拍等方面存在多重风格并存的融合性与突显的过渡性.通过对淮河流域与其它地域典型传统民歌的剖析发现,淮河流域的传统民歌在传播中一方面完整完善着自身的曲调结构,一方面又随时空的转换,经过不同地域文化的滋养,不停地发生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创新而最终融合孕育出众多新的曲体来.  相似文献   

8.
因宋元时期的战乱,淮河流域原本正常的商贸往来变为非正常商贸,借此可看出当时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盛袁轨迹。宋代经济社会相对繁荣,交通便利,流域商贸繁盛。金统治时期,由于受宋、金战争的影响,流域的商业活动总体趋于萧条,交通不畅,并且在淮河南北沿岸出现了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相并行的非正常局面。蒙古国统治时期,由于战乱等影响,淮河流域的商业贸易也受到很大破坏,同样出现了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  相似文献   

9.
淮河中游地区建立蓄水湿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蓄泄条件较差,人口稠密,以及历史上黄河长期泛滥夺淮,造成水系紊乱,河道泄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淮河中游的蓄水空间不足,致使分蓄洪水、蓄滞内涝水、调蓄水资源能力都较低,因此,在淮河中游地区,建立一座蓄水库,缓解淮河旱涝时期水量调节以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等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利用淮南矿区采煤沉陷集水区,通过规划与工程,将集水区与淮河支流贯通,形成淮河中游地区的蓄水库,在蓄水库浅水区建设成生态湿地,深水区建成大型水库,调整淮河中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红水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东兰县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的铜鼓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笔者深入河池东兰县,对铜鼓的历史渊源、"铜鼓之乡"、铜鼓的作用、铜鼓的音乐、铜鼓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淮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文献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该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Pb含量在空间分布特点,干流流经城市河段、各支及洪泽湖区沉积物中Cd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干流其他区域。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淮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和Pb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淮河流域支流和洪泽湖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和Pb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程度显著高于淮河干流沉积物中的Cd和Pb。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引下,2018年初河南首创了“翻译河南”工程,以河南的文化符号来讲述中国故事、讲好河南故事,其中包括“淮河文化”卷,“淮河文化卷”主要讲述了淮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字里行间拥有大量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专名、术语和典故等,所负载的文化意蕴深厚。文章以诺德“功能+忠诚”翻译理论为指导,选取“淮河文化”卷中独具特色的民俗篇和音乐篇,主要从术语、句段和语篇三个层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淮河文化意象,探讨淮河文化意象的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13.
[区域介绍] 华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秦岭一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从气候上来说,华北地区相对温和一点,没有东北地区寒冷,也没有东南地区炎热. 华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中,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以...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乡土创作具有浓厚的淮河流域地域特色,作品通过淮河农业、生活、婚丧嫁娶等民俗书写,凸显淮河流域地域景观,记录沿淮独特生活风貌,展示沿淮儿女礼义风情。既真实反映了淮河流域民俗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也生动传达出沿淮地区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地域文化的审美表达。淮河流域因长期的灾荒记忆而形成淮河文化“慢”的特质,全面而深刻影响到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书写的价值立场、叙事心态和审美形态,并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淮河文化相契合的“慢”的叙事特征。以安徽作家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邱闪 《新疆教育》2012,(7):135-135
黄淮海平原北起燕山山脉的南麓,南抵桐柏山、大别山的北麓,西起太行山、秦岭的东麓,东面包围了鲁中南山地,临渤海、黄海。位于东经113°至东海岸线,北纬32°00’-40°30’之间,其总面积为38.7万平方公里。在流域上主要包括淮河、海河、黄河、淮河等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以及源于鲁中南山地的一些中小河流域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皖北文化研究"、"三子(老、庄、管〉研究"、"三曹与建安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业已走过10余年的历程,为更好地形成合力、扩大影响、铸造品牌,经专家论证、学校同意,今合并更名为"淮河文化论坛"。"淮河文化论坛"旨在搜集整理淮河文化资料,发掘淮河文化精神内涵,推动淮河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淮河文化影响力,促进淮河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为本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课标解读"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章教材内容的要求:一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课标重在找出"秦岭、淮河"在我国的位置,明确它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二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读图、析图,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是东汉时期“北方系人物画像镜”的一个主产地与流播中心,整理淮河流域东汉人物画像镜的出土材料,对此类镜的起源、兴衰演变、图像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证,梳理其形制特征、文化内涵、地域分布规律及其与周邻同类器之间的关系,可见淮河流域人物画像镜特色鲜明、自成一系,是东汉中晚期“北方系人物画像镜”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六安寿县一带应是此类镜一个重要的生产与流播地。  相似文献   

20.
汝水、颍水是淮河的两大支流,它们从上游到下游都有支流互相贯通。沙河与汝水同出一源,在中游流入颍水,是连通汝颍的重要河流。汝颍沙水系纠葛缠绕,绵延不绝,形成了一个覆盖今豫中、皖西北八个地级市的巨大的网络水系。元明以降,由于受黄河南泛的影响,这一组水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所及,不仅本水系流域内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变,而且对整个淮河中下游地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元明以降汝颍沙水系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清脉络,寻找根源,对这一地区乃至整个淮河流域的治理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对策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