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和《论语》有很多专家研究 ,也有很多专家来评价。我重读《论语》不是评价《论语》 ,也不是评价孔子。我重读《论语》———兼谈我读书 ,是谈我如何读《论语》的 ,读《论语》有什么收获 ,而且通过我读《论语》有何收获 ,得出我该如何读书。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 ?因为4岁到9岁的时候我读过《论语》 ,后来就没有再读 ,直到我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 ,我又仔细读了好几遍 ,感觉大不相同。重读《论语》有以下四个体会 :一、要把握整体我读《论语》时感到 ,《论语》里面关于一个学习者、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待学习、对待思考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2.
胡图买了个七品县令官职。上任后,他夹着一部《论语》,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说:"古代贤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如今我有一部《论语》,治理这个小小县城,岂(qǐ)在话下!"  相似文献   

3.
《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4.
正"犯而不校"的"校""犯而不校"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茅盾《清明前后》:"我对于两种人,向来是犯而不校的:  相似文献   

5.
<正>都说掩卷深思,可我思索着总也不愿意掩卷。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用心灵朝圣般地去触摸《论语》中每一个被古代先贤焐热过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去接受它的洗礼。坦率地说,我不是第一次读《论语》。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周易》定乾坤"这句话,我对《论语》产生了好奇,信誓旦旦地买了《论语》精华本。记得当时翻看了不到30页,我的好奇连同一丁点的鸿鹄之志,被满眼的之乎者也  相似文献   

6.
<正>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一《师说》过程中,当我讲到"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时,学生问我:"老师,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问题哦?"我问:"有什么问题啊?""你看书上的注释。"我浏览一下教材上的注释,发现《论语》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作者苏轼引用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有出入的。我当即表扬了该学生细心,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下课后,我查阅了《韩愈文集》,其中有:孔子曰:  相似文献   

7.
<正>与《用〈论语〉思想提升数学教育智慧》一书初次见面,脑中快速搜索关键词:论语、思想、教育智慧。《论语》是知道的,古有赵普留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奇,今有孔子教育方针广为流传的盛况;"思想"是需要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方能做出正确决断;教育智慧更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也是要一以贯之努力追求的。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我提高专业素养亟待需要的一本精神食粮——《用〈论语〉思想提升数学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8.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9.
肖修满 《今日教育》2012,(Z1):54-55
《小学教学(语文版)》20 11年第9期刊发了重庆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论文《"论语"式作文:记录、咀嚼与生长》(以下简称《"论语"式作文》),文章提出"论语"式作文的概念,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现就一些争议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一、学生能写出"论语"式作文吗有网友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论语本来是陌生的","他们不熟悉论语的写作方法,怎么能写出论语式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10.
①书稿托付中华书局。心里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我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能在央视谈谈《论语》的话题一样。②对《论语》的情感,我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我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相似文献   

11.
近来重读《论语》,看到《子贡问政》一文,联系这几年的语文教学,颇有些小感悟。发现有些观点对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一向非常重视君子的做人风格,所以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有时,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也会向别人辩解。《论语》中有记载的孔子三次向别人辩解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在为自身而辩,而是为"礼"而辩,或因"礼"而辩。  相似文献   

13.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14.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说不清什么原因,学生时代就厌倦“读经”的我在读起《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时却总是感到特别的亲切。而今已为人师,为工作所需有时亦免不了要钻钻故纸堆,偶尔翻到《论语》,重读起这篇文章,更是觉得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6.
陈军 《教育》2022,(15):4-7
"时习"一词,出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杨伯峻先生对"时习"的译注是值得信任的.他说,"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杨伯峻把朱熹的注解和王肃的《论语注》作了比较,说,王肃按周秦语言解"时",而朱熹则是...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集中记录了孔子教书育人的理念和做法。以辩证、批判的视角重读《论语》,发现它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有启示意义,启示主要在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整本书,促使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结构,展开真正意义的阅读。  相似文献   

18.
学而时习之     
正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口袋本《论语》是我随包携带的一本书。现代人太忙,语录性质的书最易入手,零星时间翻几页,边看边联想自己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饶有趣味并常常有所启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第一篇内的内容。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注释是:学完之后,时常复习,不也很高兴吗?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见到两个别样的观点:(1)"时",不是  相似文献   

19.
<正>至今难忘顾黄初先生于2007年发表在《中学语文》杂志第12期上《重读叶圣陶——为纪念叶圣陶1977年重要题词作》中的一句话:"我想,我们要找到解决现实中那些困惑的正确道路,恐怕还得‘重读叶圣陶’。"一、"守正创新",语文学科最科学精神顾黄初先生晚年一直强调,"守正创新"才是语文的本质精神。"守正创新"是顾黄初先生在《重读叶圣陶》中提出的重要语文创新原则。他在2008年"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首届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上,率先指出,语文教学要创新但必须要"守正"。一切教学改革离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1):96-102
<正>魏建: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讨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上周已经布置了,谁先讲自己重读《狂人日记》的心得?王菁钰:我在阅读的时候格外注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表达的独特的东西,那就是眼神。因为中国人非常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开头"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提到了赵家狗的眼神,这个切入点让人不寒而栗。连狗都这样看待狂人,何况是人。所以接下来先生开始描写赵贵翁的眼神"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一句话引人深思。为什么"怕我"为什么"想害我",简单的一个眼神勾勒出了狂人的心理世界和他困顿的生存境况。同样地,后面的七八个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