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城市居民媒介接触状况”大型调查数据显示,移动互联时代的传统纸媒的持有率很低,而且读者群体老龄化、社会阶层中低层化情况严重.然而,与纸媒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三种移动媒介终端接触行为(线上阅读报纸杂志、线上社会交往、线上浏览新闻等资讯)在“时间-空间-关系-伴随活动”四个维度上的表现都非常出色,特别是线上社交和线上浏览新闻.因此,纸媒在移动传播时代的唯一转型机会,是通过为移动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版权以获取广告和版税收入.而这一点也是国家和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推动力度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国数以亿计的网民和手机用户一同创造了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移动互联网终端渐渐地发挥着电脑、闹钟、手表等功能,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网络和手机这两种新的接入方式收听广播,传统广播在时代变迁中感受着压力,也迎来了逆袭的契机。广播行业必须迅速作出调整,只有满足受众新的需求,才能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在未来的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广泛盛行,形成了传播的微时代。在微时代里,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必须要进行改变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除了方向性的问题外,纸媒编辑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采编人员应该注重内容、注重思想性、注重方向性等几个方面,阐述编辑该如何应对微时代。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迎来了智能终端时代,传媒在信息技术变革的终端时代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智能终端时代传播空间无限化、传播时间碎片化、传播者草根化、传播内容去中心化、传播形式去权威化的五个特点,对于智能终端时代的受众群体进行了划分并分析其特点,提出终端时代媒介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陶澜 《传媒观察》2006,(6):43-44
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传统媒体——报纸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操作方式。国内传媒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更是预言,2006年,我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整个社会将进入“博客时代”。根据《传媒蓝皮书》报告,2005年互联网传播领域最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电脑、手机、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媒体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挑战,特别是对于纸媒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巨大。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下,报纸到底应该如何逆袭寻找出路呢?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纸媒的生存困境,对其出路进行策略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纸媒陷入传播形态被颠覆、阅读需求被弱化的双重困境,与此同时,传统纸媒依靠移动互联新媒体平台扩展自身内容已成趋势,战略转型正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格局和生态。伴随着不断的解构和重构,传统纸媒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逐渐被互联网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所代替,全新试探并建立一种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传播形态范式,成为当前纸媒转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急剧膨胀的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百余字的"微言"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徽"时代,在传统强势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应该选择怎样的突围路径,从而实现逆势上扬呢?这是每一个广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并做出积极回应的问题.路径之一:无须成为新媒体,但要尽量新媒体化所谓新媒体化,就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广播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例如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并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富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的单向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再如,广播进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使广播进入细分与聚合的巨大市场.到那时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豪地宣称:广播摆脱了窘境,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全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9.
李鹏 《声屏世界》2014,(1):61-62
正媒体碎片化时代的特征"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这是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狄斯(Bob liodice)的一句预言。今天,这句话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急速普及",媒体碎片化"的特征已显得愈加明显。一般而言,报纸、杂志、电台、电视都是传统媒介,其后是互联网,然后是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是以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App、微博、微信等技术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更具发展趋势,使得传统纸媒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传统纸媒的转型工作备受关注。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行业与时俱进,新媒体呈现日新月异的趋势,使得传统纸媒的优越性面临威胁,其转型道路势在必行,不容忽视。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纸媒的特征和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面探讨了传统纸媒转型战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互联网的普及和快节奏的生活加剧了各媒体平台的竞争迭代,促使受众“速读”“悦读”需求不断提高。在微信、抖音、App等新媒体的“合围”中,报纸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重点探求互联网时代报纸如何抓住受众眼球,实现创新发展。【方法】以近年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及省市级党报、基层融媒体中心等报纸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参考,结合自身实践,分析新一轮改革表现出的新现象、新思路。【结果】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各级党报和融媒体中心普遍的做法是坚持权威主流,增加内容的服务性、互动性、生动性,以机制创新促版面创新,力求更精深的内容、更精美的观感,更好契合受众阅读习惯。【结论】互联网时代,报纸须在内容上突出优势,做好深度报道,提升服务效能;在形式上彰显特色,优化标题和版面设计;在机制上突破传统,增强编辑策划意识,优化新闻采编排流程,营造持续创新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12.
任怡平 《新闻三昧》2001,(11):24-25
自从去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狂跌以后,全球的网络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此,在今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里,国家信息产业部一位官员警告说:“要注意防止互联网发展上的信息化万能论和无用论。”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5月首次公布的《中国五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人们获取互联网知识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渠道是传统媒体。纸  相似文献   

13.
只要拇指按手机,人们便可阅读报纸、浏览新闻、翻看视频、欣赏小说……时下,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并习惯于此种生活。不少人甚至说,手机能解决一切。  相似文献   

14.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新兴媒体得以大规模爆发。作为传统媒体的老年类报纸,既要把握时代脉动、以互联网思维大胆创新,又要掌握老年群体特点,坚守通过多年深耕细作积累下来的优秀办报传统,在媒体出现拐点的当下,不发生误判,让老年纸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通过"有线"与"用户"连接,网媒通过网络与"用户"联通,手机报通过终端与"用户"联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也正在通过渠道向"用户"靠近……这是一种趋势,这是挡不住的脚步:媒体正在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受众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浪潮下,我们已经迈入了多种媒体并存、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和广播、报纸一样,电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大量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分流。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应如何应对,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争夺更多的眼球?  相似文献   

17.
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做好海洋文化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结合"微时代"的特点,要抓住新闻宣传的"公共性",由浅入深,提纲挈领;要抓住宣传对象中的重点受众青少年群体,课堂、家庭、社会、艺术多管齐下;要抓住三屏合一的宣传特性,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便捷、高效、平民化的宣传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吸引受众,提供媒体"观点"便成为增强媒体竞争力的着力点之一。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评论则是体现舆论导向的中坚力量。江泽民同志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蒋蕴 《新闻与写作》2001,(11):16-17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逐渐消 除电信、计算机与媒体之间的 差别,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 继而从传统媒体手中接过全 球媒体产业权杖的“后大众媒 体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信息传 播技术的革命,新闻事业发展 的趋势之一,便是由媒介本位 向受众本位的回归。 ●后媒体时代的新闻受众,人人 都拥有“独家新闻”,这是一 种在数字化定制经济下,充分 满足个性需求的个人新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客的流行,一种新的传媒现象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等如连锁反应般接连出现,传媒界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传播形式纷纷触"微",俨然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本文试图从微传播的源起入手,通过探究其表征、特质以及利弊两面,寻找一种行业规范之道。所谓微时代,我认为是数字时代发展的一种初级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