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冷战的背景下,历经波折,终致建交。但建交后,中德关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冷战烙印。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中德关系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深化。科尔政府时期实现了中德关系正常化,施罗德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默克尔时期中德关系日趋成熟。中国的发展需要德国,德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德关系的互补性决定了双边关系可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德关系在最近两年有了很大发展,其势头引人注目。中国外长钱其琛和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先后对西方大国德国进行了访问,而德意志联邦总理科尔于1993年11月实现了他的第3次访华,把中德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目前推动中德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有三点。 一 德国国内政治发展需要改善其对华关系。两德统一后,德国经济的不景气触动了国内政治危机的按钮。其一,由于德国在其东部的经济政策出现失误,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失业严重,造成东部地区抗议浪潮,罢工浪潮不断。其二,不断涌入的东欧难民,大量的外籍劳工,难以治愈的失业,刺激了新纳粹主义的复活,到1991年底,德国共有76个新纳粹组织,成员达四万人,其掀起的排外浪潮令科尔政府头疼万分而又无计可施。新纳粹和光头党对外籍劳工、难民、甚至外国旅游者施以攻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纷纷要求科尔政府对新纳粹的犯罪活动绳之以法。使科尔政府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人民对科尔政府面对暴力无所作为非常不满。这些都导致了科尔总理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统一后举行的首次地方选举中遭到惨重失败。为此科尔政府希望打开对华关系的新局面,以获得势力强大的经济界人士的好感和支持,为1994年的议会选举准备选票,因此,这可说是促成科尔访华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战爆发,中德反目;战后德国主动调整对华关系,中德关系峰回路转;二战爆发,德国为其法西斯国家利益选择亲近日本、疏远中国直至断交,中德两国由合作走向决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通过易货贸易,中德双方各取所需,德国获取大量战略原料,中国从德国得到大量军火,这客现上增强了中国军事力量。但德国为了称霸世界,锗好日本,逐渐抛弃中国,中德关系一步一步恶化并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南京政府与德国建立了与其他列强无可比拟的外交关系,两国经济、军事往来频繁,并于1936年达到高潮。然而,由于纳粹德国轻视中国的心理原因和国家利益的转移,使中德关系很快趋向冷淡、恶化、断交,乃至宣战。  相似文献   

7.
对于德国军事顾问在华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来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来华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德关系初步发展、密切合作及逆转恶化等不同时期的身份、活动范围、所起作用及其影响限度等问题的分析,肯定了德国军事顾问在促进中德两国经济、军事合作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其在华活动,终究还是受制于德国国家战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在德国和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经济和外交关系的时期,德国正处在全球经济和军事强国的地位上,而中国正在努力设法获得西方技术和军事装备,这对于增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势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意义上,清政府希望得到德国的专业技术,以求达到自强的目的。因此,当时双方关系处于互惠状态。从双方面关系发展来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德关系的持续发展,仍然是沿用了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的模式。在中方看来,1897年德帝国主义涉足中国之前,德国表现为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效仿的国家,主要是德国能通过军事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德学生通过翻译、著述、讲学、举办文化展览等多种渠道,向德国传播了中国的传统学术、音乐和现代社会科学,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战后中德关系的改善和留德教育的发展为留德生对德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大力宣扬中国文化是留德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中国学的发展及德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为中国文化的对德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魏玛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和重返中国市场,执行了一套以“平等”、“友好”、“中立”为基本特征的对华政策,不仅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促进了中德关系在20- 30年代中期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在1928-1938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改善到最终的破裂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以及纳粹的上台,德日最终走上了勾结的道路,中德关系破裂,中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在不到二十的时间里,在日本侵华步步逼近的状态下,德国在中日之间穿梭,从对中日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12.
张倩 《双语学习》2007,(9M):198-198,200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在1928-1938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改善到最终的破裂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以及纳粹的上台,德日最终走上了勾结的道路,中德关系破裂,中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在不到二十的时间里,在日本侵华步步逼近的状态下,德国在中日之间穿梭,从对中日的“等距离外交”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是中德关系史上最为紧密的时期。在德国一步一步走向与日本结盟的过程中,《大公报》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忧虑和警惕,也清醒地认识到德日合作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原因,但始终从乐观的一面看待这一变化,认为中国是德国战略物资的重要来源地和工业制成品的巨大销货市场,是战略准备时期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应轻易放弃从一战后中德协约开始建立的中德友谊。  相似文献   

14.
三、德国和巴州政府支持发展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 巴州高科技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除受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外,巴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助措施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德国,如果你问一个4岁的儿童他上幼儿园了没有,他的回答是:"我不去幼儿园,去树林里!"别诧异,你只是遇到了就读于德国1500多所森林幼儿园的数以万计儿童中的一员而已。曲折的发展历史德国的森林幼儿园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国家中,德国的森林幼儿园发展最为迅速,规模也最大。1993年,德国第一家森林幼儿园成立。之后,森林幼儿园便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趣的是,德国的第一所和第二所森林幼儿园并非从一开始就得到政府认可的,政府只是同意它们试办,并要求这些幼儿园必须  相似文献   

16.
试析德国施特莱斯曼外交成功的原因姚华在本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舞台上,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战败德国的重新崛起,而德国的迅速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施特莱斯曼外交。从1923年起至1929年施特莱斯曼一直担任德国外长,他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矛盾,坚持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教育》2001,(9):50-52
三、德国和巴州政府支持发展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 巴州高科技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除受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外,巴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助措施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巴伐利亚州及其各城市政府都重视重点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  相似文献   

18.
张韦韦 《留学生》2009,(2):19-22
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欧洲四国进行了访问.他将这次访问称作“信心之旅”。于中德关系而言,温总理的此次访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于教育而言,今后一段时期,两国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合作?于留学生而言,是否会有新政出台?  相似文献   

19.
正据德国《明镜》周刊2014年9月22日报道,德国联邦政府打算请外部人员来审核精英倡议计划是否应该继续实施。德国左翼党代表反对迅速终止该计划。国际专家将对用于构建德国精英大学的数十亿欧元的精英倡议计划进行审核。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将为此设立一个由瑞士环境物理学家迪特尔·伊姆博登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伊姆博登是奥地利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  相似文献   

20.
由于魏玛政府对战败赔款条款的抵制政策和法国对鲁尔地区的占领,1921-1923年德国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占全国人口56%的中产阶层惨遭冲击,他们对政府极度不满,多从支持政府的阵营里分化退出;1924年以后,德国经济虽有好转,但政府未能妥善解决经济危机遗留问题,中产阶层政治倾向急剧分化,魏玛政府的统治基础就这样一步步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