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改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的实践性、综合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丢掉原有的“语文味”。以下是语文优质课展示中,一位教师上《鲸》一课的教学实录:一、故事引入教师讲故事:有一天,太平洋地区要举行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域,顺利地通过了赛场大门。鲸知道了这一消息,暗自高兴“:哼,要是我去参赛,那还不稳拿冠军?”于是,它兴冲冲地向赛场游去“。咔嚓!”鲸刚游到赛场门口,就被虾将军的大钳子挡住了去路。虾将军说“:你不属于鱼类,没资格参赛!“”凭什么说我不属于鱼类?你说,我的名…  相似文献   

2.
[教例]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李广射虎》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内容?现在来交流、展示一下。生:我懂得了题目中的“射”字要读得果断、有力。生:我知道了唐代卢纶写的《塞下曲》中介绍了一位箭术高明的将军,这位将军就是汉代的李广。生:我会背《塞下曲》。生:我知道了李广将军“神勇无比”。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李广将军的确“神勇无比”,《塞下曲》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印象。而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将事情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你想听这个精彩的故事吗?(播放第三、四自然段录音)师:边听边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与…  相似文献   

3.
课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九册《鲸》一文第五自然段的教学片断:学习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一)师:鲸睡觉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出第五自然段中表示鲸睡觉的动词,再用简洁的话说一说。生:(读书,画词,归纳)师:你们找出了哪些动词?生:我找到了“聚”...  相似文献   

4.
(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中的第八句。) 师:这句话中的“受益匪浅”是什么意思? 生:受到了很深的教益。 师:对!那么作者受到了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再读第九句,想想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强调了哪一层意思?联系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其意的?  相似文献   

5.
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了一个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龙虾将军把守的赛场大门。须鲸听到这个消息,也急忙赶来参加。他一边说:“饿死我了,饿死我了,三天都没吃饱肚子了。”一边匆匆地游了过来。龙虾将军壮着胆子把手一伸,拦住须鲸说:“站住!鲸先生,您不能进去!”须鲸先是一愣,然后说:“什么鱼都进去了,为什么不让我进?”龙虾将军说:“因为您不属于鱼类,所以不能入内参赛。”  相似文献   

6.
《赵州桥》(第六册)一文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桥面两侧石栏的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教学时可围绕一个“美”字,落实一个“练”字,引导学生读懂自然段,理解内容,接受美的教育。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教学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后)师:自读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哪一句话、哪个词语,为什么喜欢?生1: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是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设计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师 :“他”指的是谁 ?生 :“他”指的是司马光。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第一自然段刚介绍了司马光。师 :你真棒 ,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教学第三自然段时 ,我又这样设计问题 :师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 ?…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断(苏教版第五册第29课)师 :这条路除了宽和平 ,你们通过读 ,还感觉到这条路怎么样?从哪里感觉到的?生 :读了第五自然段 ,我觉得沪宁高速公路还很长。师 :请同学们先默读第五自然段 ,再说说你从哪里读出路的“长”?生 :开头第一句“这条路好长啊!”直接写出了路的长。生 :我从“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起伸向天边”这句话也读出了路很长 ,这句话中作者把沪宁高速公路比作了长长的飘带 ,可以看出路很长 ,而且这条飘带伸向天边 ,看不到尽头 ,真长啊!生 :从“我”与爷爷的对话中 ,我知道它全长274千米 ,经过四座主要城市 ,的确很长。师 :同…  相似文献   

10.
“九义”教材第一册《小猫种鱼》是一篇童话 ,记述了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 ,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花生 ,十分羡慕 ,就把小鱼种到地里希望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通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让学生懂得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 ,从而教育学生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 ,不能生搬硬套。现笔者设计了两个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片段供参考。教法一师 :小猫看见了什么 ?生 :看见了农民种玉米、花生 ,收到很多玉米、花生。师 :小猫怎样做的 ?生 :像农民一样 ,把小鱼种在地里。师 :小猫怎样想的 ?生 :一定收到很多小鱼。师 :小猫会收到很多小鱼吗 ?为…  相似文献   

11.
[教例]人教版第九册《林海》师:大家读得很有感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听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配上悠扬的音乐,师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闭上眼睛欣赏,想像。)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碧千里的林海。生2:我好像闻到了森林里空气的清香,好舒服呀!生3:我好像看到了一幅迷人的画卷,浓绿、翠绿、墨绿……互相辉映,比大海还要美丽。师:大家的想像好丰富。谁来结合自己的感受,把黑板上的板书补充完整?[出示板书:林海—()—()—()]生4:林海辽阔无边!师:你说得真准。确实,林海一碧千里,无边无际。把“辽阔”这个词写在黑板…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詹天佑》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同学们,通过自读课文和查阅相关资料,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疑难?(学生纷纷举手,谈论自己自读的收获)生:我知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生:课文具体讲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包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等三方面内容。师: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疑难问题?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多余的,应删去。因为这两段没有写詹天佑,就是没围绕主题写。师:请大家读一读、…  相似文献   

13.
鱼儿们都顺利地进入了鱼家族游泳比赛场地,可蟹将军为什么不让鲸游进去参加比赛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场精彩的辩论吧。当蟹将军把鲸挡在门外时,鲸非常不服气,它理直气壮地对蟹将军说:“我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片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矛盾内心?(生默读)生1:我认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一句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内心矛盾。师:你感受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内心矛盾?生1:司马迁悲愤交加,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愤怒与悲哀。生2: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15.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呢?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师:你读哪段知道的?生:我是读课文第3段知道的。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的景观很美。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  相似文献   

16.
[教例]人教版第九册《林海》师 :大家读得很有感情 ,老师也想读一读。听的时候 ,可以闭上眼睛 ,一边听一边想象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配上悠扬的音乐 ,师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闭上眼睛欣赏 ,想象。)生1 :我好像看到了一碧千里的林海。生2 :我好像闻到了森林里空气的清香 ,好舒服呀!生3 :我好像看到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浓绿、翠绿、墨绿……互相辉映 ,比大海还要美丽。师 :大家的想象好丰富。谁来结合自己的感受 ,把黑板上的板书补充完整?(出示板书 :林海—()—()—())生4 :林海辽阔无边!师 :你说得真准。确实 ,林海一碧千里 ,无边无际。把“…  相似文献   

17.
一、牵“情”(学生默读课文)师:默读到第三自然段有好些同学划了波浪线。我知道他为什么画波浪线。(于老师继续巡视)师:看样子,这个同学对第四自然段也很喜欢。师:叫×××的同学请站起来,他把第五自然段做了记号,差不多都做了记号。我明白,他为什么做了那么多记号,用的不是波浪线,为什么?大家思考,请坐。(学生继续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师:你们是几班的?我发现附小五(2)班的同学会读书,我从你们做的记号中看出来。犤评: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于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既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又是在师生间寻得感情上的认同。犦二…  相似文献   

18.
师:请大家再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看有没有表现破水罐惭愧自责的语句。生:“当他们上山时,……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美景让沉浸在内疚中的破水罐感到一丝安慰呢?把你想到的美景说给同桌听听。  相似文献   

19.
刚从课间活动氛围中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兴奋中心的转移至关重要,导入语的设计和安排则须独具匠心。 导入的方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境而异。笔者拟联系教学中所遇实例,从反面来浅析一下应如何走出导入语设计的误区。 A.误区一:曲 [实例]《鲸》一课的导入(人教社六年制课本第九册第11课) 师:(板书“鲸”)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字左边是什么偏旁? 生:“鱼”字旁。 师:“鲸”是不是鱼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简析]教师利用课题中“鲸”的字形结构规律,分析字的来历,引导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事物产生联想,诱发学习兴趣,但设计者却忽略了一个“第一印象”问题:小学生“先人为主”现象较重。当师问鲸是不是鱼类,学生肯定会迅速作出鲸是鱼类的判断(形表义),他们会带着这一错误去学习课文,而不是带着“鲸是不是鱼类”的问题。如此,势必影响其正确判断的形成和对错误判断的更正。 [启示]导入语忌曲,与其让学生陷进去再出来,倒不如让学生识破“庐山真面目”明明白白走一遭。 [矫正] 师:“鲸”虽然是“鱼”字旁,并且它的外形及习性也有和鱼类相同的地方,但鲸却是哺乳类动物而不是鱼类,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B.误区二:假 [实例]《月光曲》一课的导入(人教社六年制课本第十一册第9  相似文献   

20.
一、复习回顾师:有关比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呢?生1:我知道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生2:我会化简比,还会求比值。(通过投影出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师:看了这个课题,你都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