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股东派生诉讼是小股东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的救济方式。我国对此没有立法,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救济。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必须修改民事诉讼法中原告和第三人的概念,并对原告资格、内部穷尽原则、诉讼费用担保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
民呈诉讼的设计和运作应当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诉讼程序的简化与加快是所有国家的民事诉讼法的总趋势。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具体罐的设计显示了立法者在寻求诉讼经济方面也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但是其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3.
诉讼和解是诉讼内合意解决纠纷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诉讼和解是建立而非完善的问题。建立我国诉讼和解制度应在理论上明确诉讼和解的性质,在立法中明确诉讼和解的根据、构成要件、效力及其形式、瑕疵范围和救济方式、适用的期间,同时结合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建立专门的审前和解程序,以更好地实现诉讼和解制度的机能。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公益诉讼主要采用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但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建立。本从民事公益诉讼的界定、价值、受案范围和主体等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业主委员会是随着我国城镇住宅区建设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在物业管理纠纷中,业主委员会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存有争议。基于业主委员会的实体法的法律地位,文章突破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从业主委员会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现代诉权理论出发人为应赋予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有法律并未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制度,201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虽首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却基于种种考虑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公益诉讼的主体之外,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但无论是参考国家趋势还是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实践出发,公民个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都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成熟经验,进而对我国公民个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进行设置和构建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是现在法学界研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而行政公益诉讼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无原告,无诉讼,则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就成为重中之重。我国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对其主体范围也不明确,因此研究主体范围问题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场地租赁案件诉讼期间,在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不能达到及时有效地减少各方损失的效果情况下,建立在托管人和托竹受托人之间信赖的基础上,并以双方财产托管契约为财产托管根据的场地租赁财产托管可以有效维护租赁各方的合法权益,使争议场地保持继续经营状态和相对稳定,以避免各方损失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对消费对象的保护范围过窄,本文通过对“买一赠一”活动,商家的单纯赠与行为以及给“旁观者”造成的产品致损事故的分析,建议对传统的赠与合同做扩大化解释,扩大产品责任保护对象的范围。同时,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对产品责任诉讼主体的规定不甚明确,导致法律适应上的困惑。为了增加社会效益,减少维法成本,本文建议我国的相关法律,包括《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统一界定各责任主体的责任,使产品责任的诉讼责任主体更加清晰、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上的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国家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除采用行政管理的方法外还应采取民事诉讼保护方式。在现行的法律制度,谁是国有资产流失民事案件的原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司法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国家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除采用行政管理的方法外还应采取民事诉讼保护方式。在现行的法律制度,谁是国有资产流失民事案件的原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司法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益诉讼"一词频繁见诸于各种媒体,有关保护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也屡被诉至人民法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项保护社会公益的重要诉讼制度,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发展却遭遇了原告资格限制这一"瓶颈"。文章从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出发,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并就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提出相应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主体是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环节之一,依据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由于主体条件的限制常被法院拒之门外,即便博得公众喝彩也多以失败告终。2012年《民事诉讼法》顺应了实践的发展需求,增设了公益诉讼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明确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提供了政策契机。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进行理论探讨,完善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是否适用调解与和解权利等问题有助于更科学地构建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以何种身份提起诉讼,不仅体现着检察机关所要保护的法益,更彰显着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诉讼地位决定了在诉讼中拥有的诉讼权利(力)。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即原告说、民事公诉说、法律监督者说、双重地位说、公益代表人说和公益诉讼人说。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诉讼地位,需要根据诉讼的特点、各种学说的优劣综合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15.
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对新的诉讼模式的探索,旨在对公共利益提供司法保护。文章对其意义、内容、主体及其举证责任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建立与完善这种法律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事审判中在证据材料、举证责任分配、审判认证与推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证据规定》针对此作出了相关规定,从而补充、完善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公司解散过程中诉讼主体的混乱,是我国现阶段公司解散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合理科学地确定公司解散后的诉讼主体,是解决现阶段公司解散实践中纠纷频生的重要途径。确定公司解散后的诉讼主体,既要从法理和法律规定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司法实践中的可行性和诉讼效率。在被解散公司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如果被解散公司已经成立清算组,应由清算公司作为原告,而将清算组作为代表人代表公司参加诉讼;如果被解散公司未成立清算组,股东或是董事会以自己名义或是公司名义提起诉讼的应当告知其成立清算组,由清算组代表公司起诉;对仍然坚持起诉的,应当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驳回起诉。在公司被解散后成为被告的情况下,已成立清算组的,应当将公司列为被告,清算组列为代表人,代表公司进行诉讼;未成立清算组的,应当根据债权人的诉讼请求确定相应的被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的订单教育中“委托合同”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中“培训合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比较与全面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订单教育中“委托合同”的内容及如何加强监管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自认规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规范了自认制度,已构建起我国自认制度的框架。本作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对自认的对象、自认的法律效力及限制、附加限制的自认问题、拟制自认、《规定》第8条与第74条的矛盾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方式之一。建立公益诉讼可以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促进法治发展。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是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既包括检察机关,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