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小说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也给一代人的革命时光注入了浪漫的色彩。除了"革命"和"恋爱"这两个关键词外,侠义之气也许是被蒋光慈"雪藏"的另一个符号,蒋光慈把浪漫与侠义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理想寄寓其中,构造了通俗化文本下的小说模式。蒋光慈力图用文学唤起革命,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唤醒他们起来与敌人抗衡。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转型,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参政意识,使中国人民的组织意识渐趋政党化、中国国民的社会意识逐渐理性化,而且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变。  相似文献   

3.
安徽新式教育第一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希平生于官宦世家,身处晚清,早年信奉改良学说,后受孙中山革命学说影响加入同盟会。"二月革命"失败后,同陈独秀等人一起组织发起新文化运动,并致力于办新式教育,试图通过教育唤醒民智。  相似文献   

4.
刘征 《文教资料》2008,(20):68-69
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主动地对井冈山采取了两取一舍的灵活战略,取得了明显的革命成效.在中共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取舍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革命独特的"取一舍一取"的道路模式,推动革命波浪式向前发展,最终使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本文通过探究中共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中共和中国革命之间的诸多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界革命"论作为全球化东扩中的一种本土诗学投影,其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王韬从"地球合一"说出发,率先开辟全球性"奇境幻遇"。黄遵宪兼顾书写异古之人事和语言的俗化及新词语运用,为"诗界革命"作了进一步准备。梁启超以政治家的敏锐触角从黄遵宪等的诗歌革新实践中认识到诗界走向"革命"的必然性并实际吹响这一号角。其初衰在于通过诗歌的开创性变革而唤醒知识分子的以欧洲为范本的普世的社会变革渴望,但客观上却发起了全球化东扩中的一场本土诗学动员,让此前较为隐晦的全球化东扩的诗学维度转而以豁然鲜明的姿态亮相。作为全球化东扩的本土诗学投影,"诗界革命"论具有幻影与阴影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民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和领导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做工人阶级的"指导者"到做国民党的"合作者"、"监督者"、"同盟者"、"极左派在野党"、"重建者";其间虽萌发了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思想,但既没有明确该如何落实,又对国民党左派抱有幻想,经历挫折后才开启独立自主领导革命的实践。由于早期力量弱小、领导理论准备不足、受共产国际外部干预以及国民党内部分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共在夺取革命领导权的探索中始终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关系。虽然此时的中共在成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自觉方面尚未成熟,但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唤醒中共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为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一曲《故乡的云》唤醒了多少中国心,一首《梁祝》化蝶成美丽的传奇,"四面楚歌"成就了大汉的基业,凄美了"人杰"、"鬼雄"的壮烈。孔子重乐,课标讲美,音乐的美丽与价值总让人感动与牵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空前绝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这一中华民族的壮举,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美梦,而且扩大了革命影响,遍撒了革命火种,唤醒了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觉醒,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学生主体内自我成长的力量。对阅读教学来说,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教育",也就是说通过阅读教学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与文本的真情对话,以及唤醒学生的独特体验感悟和主动阅读愿望,等等。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有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的《仁学》堪称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旋风”。在这本巨著中,谭嗣同在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佛教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崇仁斥礼”的批判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当时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两面性的真实写照,对封建纲常礼教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唤醒了当时追求革命的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黑暗社会以及当时革命任务的清晰认识,从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打开西方哲学史,人类多次回归"自然"与"人本",应验了大学英语新课改下教学回归"人本"的思想。人本教育关爱生命,关注人的发展。新课改致力于唤醒人的"内在自然",唤醒环保的"绿色教育",唤醒生命体的创造力,催生出"启发—体悟—提升"生生不息的外语课堂"新生态",催生"关注内在发展"的课堂"新生活",促使师生在这一美好"新生活"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客观、直观地展示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未来革命文化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分析方法,利用Bicomb2.0和SPSS22.0绘制了关于中国革命文化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革命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革命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研究"、"中国革命文化思想研究"和"革命老区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创新研究"四个方面。学者们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先进文化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其学理并自觉构建理论体系,倡导理论创新与话语创新,加强对策性研究。持续关注中国文学革命等所带来的文化变革研究,不断重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作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考试》2007,(Z1)
草根化的校本研究具有"平民性",它使教育科研走向每一位老师,并将逐步唤醒教师的思维定势,唤醒教师的工作状态,唤醒教师的发展潜能,唤醒教师的科研能力,焕发教师蓬勃向上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1,(Z4):21-24
核心提示:辛亥百年,我们接近、还原、触摸辛亥革命。正是当时众多风华正茂的革命志士振聋发聩的呼喊,方才唤醒迷滞已久的国人。孙中山、黄兴、章炳麟三人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早的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孙中山为主帅,而黄兴和章炳麟则是一武一文,相得益彰,都是孙中山倚重的得力助手。在革命的洪流中,大批革命志士拍案而起,书写了一个铁血华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博古通令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量运用史学典故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籍此阐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以唤醒人民的觉醒和启迪人们的智慧,这不仅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记得30多年前,我教中学语文,当时收录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论述了"矢"与"的"的关系.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在这里,毛泽东引用了传统的语言"有的放矢"与"无的放矢"来比喻这两个关涉到中国革命成败的根本对立的思想原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互相唤醒、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堂"对话"唤醒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意识、唤醒学生失落的敏感、唤醒学生发展的智能。江苏省特级教师陈之芥教授的《〈名人传〉序》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救国、兴国、强国"相统一的历程。为了建立独立、统一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一种政治学说改造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实践指导思想。正是在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语境下,中共党人破除了辛亥革命以来"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的幻象,摆脱了旧式革命观念的影响,树立了对民主革命的性质、任务和阶段的科学认识,确立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最终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理念和目标,开始探索建立新中国的具体路径,为开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