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良 《高教论坛》2003,(3):169-172,175
从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这一视角,分析了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创作上的东方渊源和特色,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构建布莱希特史诗剧戏剧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他的戏剧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直接渗透到他的表演实践中。布莱希特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给中国戏剧革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布莱希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建构了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戏剧符号学美学研究。其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初步引介、深入探讨和反思研究等多个阶段,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本体论热”“结构符号研究热”等理论思潮,极大促进了中国戏剧界的形式理论创新及其创作,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判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宁 《文教资料》2013,(3):24-25
姿态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表现出布莱希特戏剧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游移。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姿态的溯源,探究姿态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运作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徐永明  杨扬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2-73,77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形成及其戏剧创作均有较大影响。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营养,创立了"史诗叙事戏剧理论"和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表、导演方法。以剧作《四川好人》为例,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布莱希特与梅兰芳两个现实主义大师,运用的戏剧手段却各有巧妙不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最基本特征是: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代表,这种传统戏剧同西方戏剧区别甚大-确实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三大戏剧理论的斯坦尼体系、布莱西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实际上有许多相融的地方.如对现实主义的共同追求,注重表演的真情实感,寓教于乐等等.这三大体系对中国当代戏剧理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焦菊隐融斯坦尼与梅兰芳体系于一身,创立中国自己的演剧学派,黄佐临则把布莱西特和梅兰芳结合,创造出既现代化又民族化的中国戏剧形式,徐晓钟融会三家,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从而使中国当代戏剧理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何三凤 《考试周刊》2010,(33):33-35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谭颖 《考试周刊》2013,(47):35-36
作者简析了布莱希特的戏剧观——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是吸收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形成的新的戏剧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让观众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观察式的观看态度去欣赏演出,而不是被传统戏剧的移情效果所感染而失去自我.他运用“间离效果”启发观众去思考,从而使观众拥有改变世界的意识.叙事剧的产生是艺术与时代的召唤,是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布莱希特的戏剧观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调,但里面却有着复调的倾向,在“意义独裁”的缝隙里有着复调的结构形式,若从其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棚本的立体结构、人物与作品的未完成性与不确定性和内容的同时性等方面加以考察,就能从中抽取出可能产生复调的结构形式,从而为真正复调戏剧的产生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布莱希特在戏剧上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叙述体戏剧",旗帜鲜明地与此前延续了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戏剧"传统相对抗,而"间离说"则是其戏剧理论的核心范畴。文章通过对"间离说"的分析,以期深化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汉代戏剧理论主要体现在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戏剧的讽谏与惩戒功能以及戏剧的娱乐功能之上。尽管它简单且不系统,但为后世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布莱希特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哲学推动着布莱希特的创作灵感,中国戏曲成就布莱希特的创作辉煌。布莱希特创作中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成为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7.
布莱希特以艺术大师的敏锐洞察出了中国戏曲的一些重要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些东西,认为中国戏曲象征性的、若即若离的表演方法就是一种"间离"的表演方法,在研究中国戏曲表演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问离"理论.同时,吸收借鉴了中国戏曲常用的"小标题"、"自报家门"、"歌唱"等叙述方法,以及舞台表演和时空处理的独特手法,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叙述体戏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德国现代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多维度的探讨,对其现代戏剧的艺术观与“史诗剧”理论,现代表演艺术观与“陌生化效果”理论作了新的界说和辨析,从而揭示了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革命性、现代、先锋性及其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清醒的文体意识和强烈的理论要求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剧理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与女性的交往和他的文学创作一样引人注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艺术家的性爱与创造力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同他爱的能力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艺术家和他身边的女性互相辅佐和激励,共同展现个体生命和外在世界的厚重与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