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代乡村法律秩序:一个事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乡村法律秩序是现时段在乡村形成的 (存在的 )与国家法律秩序既平行又相互交融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方性法律秩序。经过重新解读的地方化了的国家法律规则体系、地方习惯规则体系和赋予了强制执行力的乡村精英的理念共同构成了乡村法律秩序的渊源 ,居民自觉遵守、精英积极维护及国家的默认和许可是乡村法律秩序得到巩固和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史上两个转型时期的对比考察,讨论了影响当前坟社会秩序的诸种因素,认为在当前的乡村社会中存在着结构性的紧张关系。缘于此,该文认为,在乡材社会改造方案的设计上,要多在细节和具体措施上做文章,而应力避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秩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关键在于乡村社会实现法治。文章将视角放在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提出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起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单中心秩序.这种单中心秩序在人民公社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强化.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的确立,对单中心秩序带来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但未能根本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乡村治道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单中心秩序走向多中心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6.
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体制是国家主导下产生的高度集权的乡村控制体制,它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乡村社会政治及其它一切领域的控制,极大地强化了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基础,产生了灾难性的社会后果。这种体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国家无视传统社会秩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而无限度地扩大了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范围并错误地选择了发挥作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即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处于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特殊的经济、政治、化因素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能是一系列静止的规范体系的组合,而是一个不断运动演化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均不够完善,还存在各种阻碍法治秩序建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法律秩序的文化视角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法律秩序的维持是依赖乡村中存在的多元的权威及其内在规则。社会调控机制是多元的,国家正式的法律和民间规范、习惯的冲突和妥协构成了乡村法律秩序,其实质是文化的冲突与妥协。文化多元的视角下,民间规范等在法律秩序中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在自然村落存在一种乡村法律秩序,而这些乡村法律秩序是怎样形成的,一直为法律界所关注。文章认为,乡村法律秩序的生成过程是乡村精英通过乡村风俗思想的宣教、乡间邻里矛盾纠纷的调处和乡村维权运动而重构乡村秩序的过程,是乡村精英与国家权威争夺乡村治理权的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乡村政治秩序在近现代的演变是乡村社会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外学者对此研究者甚多。本文从传统社会政治力量在近代的演变,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基层的渗透与控制,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政治改造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形成传统社会秩序的载体.始于民国初的国家政权建设于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时达到顶点——形成大一统的国家秩序.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制度终结,市场化导致乡村崩解,再度失序.后国家政权建设时期的乡村秩序重构,有赖于基于利益整合和集体行动载体的现代组织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秩序逻辑和治理模式.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传统礼治秩序受到极大挑战,导致了深刻的秩序危机.1949年以后,中国乡村社会逐渐形成一套以政治权力为主导的新的治理模式——政治秩序,从而实现了对乡村秩序的重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加上乡村社会自身的自治能力很弱,导致了新一轮的乡村秩序危机,而现代法律与乡土社会的冲突加剧了这种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秩序重建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走出二者非此即彼的困境:一方面要重建适合农村的公共权威系统,特别是法律系统;另一方面要重建民间的权威系统,特别是民间调解系统.此外,要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小农私有属性与合作化运动集体观念间的内在矛盾是《艳阳天》叙事的根本动力。作为叙事表层的阶级斗争话语,与深层的乡村伦理、规则秩序形成合谋。一方面,浩然在乡村伦理道德的批判层面增加马之悦的权重,促成他以“阶级敌人”身份跌落乡村权力舞台的结局;另一方面,浩然再次利用人伦、情感、权力等话语手段,使得作为“外来者”的萧长春,克服了诸多“先天不足”,最终实现乡村基层权力的更迭。而这意味着萧长春所带领的农业合作化道路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从而达到合作化运动自明其合法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余治为晚清"善人"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贫寒家庭,接受的是儒生阶层的以科举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坚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空前紊乱,以余治为代表的儒生阶层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与破坏,融汇佛道思想,吸纳江南的民间信仰,将传统的儒生价值观通俗化与普及化,为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落叶的秩序     
我不止一次观察过树木的落叶,那里有着比人世还严密的秩序。我敢说,倘若人们要是像落叶那样,这世界肯定要比现在美好得多。秋天,在我们的眼里是落叶的时节。落叶,无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假若不落叶,那无疑是最大的违背天理。因而,谁也没有为一片树叶从梢头落下感到惋惜。甚而,落叶已在脚下铺叠起厚厚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被逐渐消解,社会秩序被不断重新描述的现代性世界。我国的乡村社会秩序经历了由乡村内生权威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权力主导时期和多元权威秩序共同发挥治理作用的当前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乡村社会秩序突显出国家供给制度公正性的缺失、传统公共权威的退场以及现代性所带有的个体化特征导致乡村传统道德文化的迷失。乡村社会治理秩序的重构可以通过国家制度供给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新乡贤在乡村社会秩序中的助力作用以及发挥文化在乡村社会秩序的柔性治理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