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海鹏 《学语文》2003,(4):36-36
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2.
独爱雨     
一直很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喜欢江南潮湿的气候,喜欢雨中那丁香般的幽怨.每次读着那一个个安静的文字.我的心灵就会感觉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漫步于戴望舒所遇见的雨巷.喜欢雨,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3.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张慧全  王翠娥 《现代语文》2006,(12):117-117
“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堪称二十年代中国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其审美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品味:  相似文献   

5.
走出雨巷     
我昕到淅沥沥的雨声,那是因为我看到了《雨巷》。从第一眼到最后一眼都是伤,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笔下的世界。在读这首诗之前,从来不知。一首诗也能写成这样令人无言的愁,没有真正的惆怅在心头,是不可能作出的。于是,我走进他的伤。油纸伞,这本来单调的东西,在这悠长悠长、不见尽头的雨巷出现,那是多么冷漠。不是倾盆大雨,也非毛毛细雨.只是滴在伞上,有低沉响声的雨。“滴滴嗒嗒……”窄窄的雨巷,全部被青硬的大石块包围。  相似文献   

6.
悠长寂寞的雨巷伫立着忧伤的主人公,他痴痴地张望,久久地张望……这就是《雨巷》诗行里一幅会动的画面。好的诗歌让人感动,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雨巷》正是这样的好诗。作者用文字代替画笔,既描绘出了主人公在雨巷中翘首企盼的画面,又让我们体会到了那充满忧伤和苦闷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读到戴望舒的《雨巷》,觉得这真是一种朦胧之美,字里行间透着青春的忧伤和哀怨。此时的夜很静,静得我能够听到自己轻微的呼吸,因为这时已是凌晨。我拿起厚厚的读本,倾心地朗读它,想走进这朦胧的雨巷,让自己的想象跨越到千里之外的浙江。那是戴先生的故乡。我要"撑着油伞,走在那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去认识那位在雨中哀怨又彷徨的丁香姑娘。  相似文献   

9.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相似文献   

10.
雨眼     
撑起一把伞 漫步于雨中 独自穿梭于 这被打湿了的石巷 像小孩一样 踏着雨水,淋透全身 雨 往下滴 雨儿像一首 催眠的音乐 推起我心里的一层涟漪 走出长满青苔的雨巷 忽地发现那面洁白的墙壁  相似文献   

11.
中秋雨     
雨忽大忽小地下了整整一个下午,天已近黄昏。 我倚着大门,呆望着那迷蒙沉沉的天空,那密密的斜雨,那水泥路上无数转眼即逝的水花。盼望妻子回家的视线,随着门前这条宽宽的水泥路只延伸了十几  相似文献   

12.
《雨巷》的特质在于"朦胧的美",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读者的多元解读共同成就了美的诞生,对于朦胧的美,并非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把握解读路径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雨巷》的音乐性值得解说,但应该打破总是依赖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的套路。诗歌是感性的,但诗歌鉴赏恰恰是理性的。要想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就不能总是停留在感性体验的阶段,相反,应该向"声音"背后寻找"意义"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秋雨     
这儿没有油纸伞,也没有那悠长、悠长的雨巷,但这儿,却下着如诗中一般的雨。那雨,不是绵柔的春雨,不是来去匆匆的夏雨,也不是冷得刺骨的冬雨,而是萧索的秋雨。  相似文献   

14.
翻开戴望舒的<雨巷>,总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朦胧的雨,凄迷的雨,飘忽的雨,在书页间翻飞着,飘洒着,氤氲着……仿佛掠过八十年的岁月风尘.依然淋在你的身上,洒在你的心头.……  相似文献   

15.
翻开戴望舒的《雨巷》,总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朦胧的雨、凄迷的雨、飘忽的雨,在书页间翻飞着、飘洒着、氤氲着……仿佛掠过八十年的岁月风尘,依然淋在你的身上,洒在你的心尖。  相似文献   

16.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本文说说该文的说课稿。  相似文献   

17.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已有的《雨巷》教学案例来看,大都是紧紧围绕着《雨巷》中多种意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和启发式互为补充。这种教法虽然抓住了重点,着重分析诗中多种朦胧的意象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但传递的知识比较空洞、单调和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新诗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雨巷》这一类新诗,我们要对其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领略《雨巷》的意象美,感悟《雨巷》的意境美,品味《雨巷》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与戴望舒名篇《雨巷》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意象、创作年代、背景、所受理论影响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之处。分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对美学的追求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9.
魏尔伦作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先驱,其诗歌美学观对中国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将从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特点开始,通过分析《雨巷》,从魏尔伦与戴望舒诗歌美学观相似性的四个方面(语言的音乐美、意象的平淡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忧郁美)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从时代背景等三方面分析魏尔伦是如何影戴望舒的。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中职学校进行《雨巷》一课的有效教学?通过策划组织表演展示等学生活动,增强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主动培养审美能力来实现。怎样实现《雨巷》的教学重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在导入的环节播放《雨巷》歌曲,让学生感受这首诗被演唱出来时所能传达的感情。《雨巷》是一首音乐感、画面感都很强的现代诗歌。在总结阶段,我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雨巷》""学《雨巷》对我有什么用"的疑问,实现《雨巷》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们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