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忠孝 《上海教育》2012,(15):76-77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如何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被认为是法学教育院校难以克服的困难。华东政法大学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包括自主设计涉外法律人才教学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派遣在读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训,与海外名校合作举办学位项目等。同属东亚文化传统背景但采取普通法系教育的亚洲著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相似文献   

2.
法律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目的在于为涉外法律实务培养具备职业素养的涉外法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索法律英语课程教学,围绕课程可以实现的应用成果来设计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对工科大学法律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贯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加快培养“英语+法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促进法律英语学科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更好地应对国际环境新矛盾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前在国内的操作模式主要分为:理念强化型、小范围实验班型和学院专门化培养型。实践证明,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当的优势。以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为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经过近年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做法,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海外法学教育资源的对接、专题性国际项目的开展等核心环节中均取得了一定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期待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法律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培养厚基础、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的涉外法律人才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立足于现实,克服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困境,提出合理和科学的对策,以应对日趋增强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教育部针对我国对高等教育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严重不足,推出了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研究制定法律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执法、司法职业法律人才和涉外法律事务高端人才。作为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国际私法,对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国际民商事关系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我国法学教育已被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从教育理念、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等诸方面对国际私法教学进行变革显得异常紧迫。  相似文献   

7.
面对涉外法律人才匮乏的现状以及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本文通过将广泛应用于理工类院校的"产学研"模式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主张将实践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相结合,旨在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涉外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8.
护理人才短缺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面向中国—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国家护理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基础上,从护理教育理念更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与国际护理服务要求接轨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分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校企共促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出持续打造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等深化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为当地行业企业培养更适配的涉外旅游人才,推进旅游类专业的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0.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是从法律人才的质量反观法学教育的质量的认识结果。这项计划是为弥补不足而为的补救。从法律人才队伍现状发现的法学教育的不足主要有三,即:①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足;②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③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和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足,可以归结为"供求关系"上的不足,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不足是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我国法学教学质量上的欠缺。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是所有法学教学单位共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涉外企业数量大大增加,涉外事务增多,法律冲突也大量出现,带动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本文以涉外法律日语人才培养为导向,重点分析当前法律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海南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涉外法律问题日益凸显。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内涵、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较高的外语能力等四个方面设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从英语语言的角度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两条优化路径:初级阶段,普及法律英语;中高阶段,实施双语法律教学。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婕 《广西教育》2009,(21):70-70,76
本文分析了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形势与现状,探索了符合中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学对策,以推进涉外护理英语教学质量和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刘振优 《考试周刊》2013,(52):159-16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向老龄社会迈进,需要大量护理人员,但目前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更是严重短缺。为满足国内外对涉外护理人员的需求,各培训机构及高等院校加大了对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了涉外护理人员需求紧张的压力,但目前对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仍存在问题。本文就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提高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催生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介绍了浙江高职旅游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界定了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旅游专业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提出了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由于时间短、经验缺乏,如何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值得深入总结与探讨。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外语"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皆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以下方面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创新与规律,"本色"与"特色"的关系,可否尝试"法学"学位的"本硕连读"以及"硕博连读",是否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师资培育及其工作评价机制如何创新等,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涉外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实践中的涉外法律人才供不应求。在中国教育大方向向职业教育转变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合格的涉外法律人才成为一个当前法学教育系统探讨的热门话题。国际私法是处理国际民商事法律争议的部门法,其教学内容庞杂,相关概念抽象深奥,晦涩难懂,不容易被学生了解与掌握,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学人员。国际私法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国家现行的法学教育政策和价值取向出发,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来探索国际私法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为培养高水平国际私法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培养应用型本科涉外旅游人才已成为高校旅游教育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方向为例,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并系统地阐述了北京城市学院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及所带来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构想,为高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为适应海上新丝路建设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形势,文章对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背景下的涉外人才需求进行客观预测,以广西高校为例,对目前广西高校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判,并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就涉外人才在海上新丝路建设背景下的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即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做好涉外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构建涉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共建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胡乙 《教育评论》2014,(3):30-32
本文认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由此,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合理建构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