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记者杨嘉)5月10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迷小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迷小说》是由有"中国悬疑天王之称"的畅销作家蔡骏创意并监制  相似文献   

2.
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 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 --摘自金克木《〈论语〉是一部现代派小说》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山震",说大山临盆,发出巨大痛苦的呻吟,把周边的人都搞得忐忑不安,最后经过艰苦分娩,生了个小老鼠;中国的歇后语里有"搭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之说,都是讽刺那些雷大雨小拉架势说大话的忽悠家.  相似文献   

3.
作为19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如今的写作显得坚实很多。她记录知青的过往,也写下与年轻学生的交流。她仍然是一个喧哗时代的安静写作者"有的小说是取悦于读者的,想看什么就给你写什么;但也有这样的写作者,写的原动力和意趣就是想把它写出来。"王小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说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不然写作还有什么趣味。"从第一小节"陈晓克今天手痒"开始,没有任何过渡,最快捷地进入到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语境。她就这样写"意趣",她承认自己最新出版的知青题材小说《方圆四十里》,"主要写味道,靠味道带出时代和人性",虽然她也写了众多劳作、打架、偷狗、招工、告状的故事。诗人、作家王小妮选取了1975年夏至1976年春位于东北的"锦绣公社"方圆  相似文献   

4.
滑稽戏泰斗杨华生先生,是目前上海滑稽界名副其实的"滑稽老寿星",他诞生于1918年8月,逝世于2012年5月,享年94岁。在近70年的舞台生涯中,杨华生演出的滑稽戏和独脚戏作品近百个,被誉为上海滑稽界"四大天王"之一,他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糊涂爹娘》、《苏州两公差》和独脚戏《宁波空城计》、《西洋镜》等中的精彩演出,至今让老上海津津乐道。今年8月18日,是杨华生的诞辰日,本刊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撰写此文,介绍杨老的生平传奇,以纪念这位滑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海派艺术家。  相似文献   

5.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6.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元曲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  相似文献   

7.
刘洋风 《出版广角》2018,(15):76-78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中的诙谐文学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晚清的时代风貌.四大小说杂志的诙谐文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们在内容手法上继承了传统的诙谐文学,又进入了诙谐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观念、内容各方面进行了革新,是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孔乙己也就诞生于1918年了。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9.
花样男人     
让一个在《三国》和《水浒》熏陶下度过童年阅读时代的人,去认同目前的“男色审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在F4或者更早的四大天王进入我们  相似文献   

10.
萨苏 《全国新书目》2010,(19):72-72
一般人写书自称一般是"我",江湖一点的说"兄弟我",生活气息浓的人说"咱"或者"俺","三俗"一点的说"藕",而这位《北京段子》的作者则自称一个单字"萨",还连带出了萨爹、萨娘……不过是自称别具一格,《北京段子》里的各色人等也往往有颇为异样乃至意外的别号,比如东四派出所的"梁  相似文献   

11.
1.关于《霍比特人》是《指环王》前传的提法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霍比特人》电影三部曲,其原著是同名小说《霍比特人》。而国内通译为《指环王》的电影三部曲,其原著小说的通译名为《魔戒》。把《霍比特人》说成是《指环王》的前传,这种提法不够准确,容易引起误导。在豆瓣里,曾看到过有一位读者这样对小说《霍比特人》作出评价:"(托尔金)学人家写前传,却写出这么幼稚的东西来。"真正的托粉当然能明白这种评价的荒  相似文献   

12.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 四大谴责小说:《宫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元曲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 楷书四大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  相似文献   

13.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念框架下的"无",不但不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的是"有""多"的意思,从而体现着"无"的无限性和无规定性。"无"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是无,道是一,道是体;德是有,德是多,德是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又可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而这一有着特殊义旨的"道德"又通过"自然""无为"范畴得到强化。当然,只有在多个层面上去理解"自然"和"无为",才能揭示出它们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忆 《全国新书目》2012,(11):56-56
夏忆,少年时期为一名道士相救;因《最后一个道士》曾在各大网络社区为几千万粉丝疯狂追捧,目前已成为我国最神秘的悬疑作家。这本小说被网友们称之为"奇书",讲述了中国"茅山派"最后一位掌门人查文斌救人于阴阳之间,却引业火烧身,遭天罚阴遣的传奇经历。关于道教法术,其实很多人已经早有耳闻,尤其是曾经香港的一些影片中,经常会出现道士与僵尸较量的场面。但真正的道士究竟怎样的?《最后一个道士》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融入其中,不仅讲述了精彩的故事,还为读者普及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就本书如此火爆的原因,本书的编辑也给出了一个说法。《最后一个道士》在题材上较为吸引人,国内关于道士这  相似文献   

15.
正还没老就开始回忆了。都梁那年出版了他的第四本书,也正拍摄他的第三部戏。第四本书有两个版本:小说版叫《荣宝斋》,文学剧本版叫《百年往事》。因为气脉流畅,都梁的"文学剧本"可以当小说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百年往事》时图书  相似文献   

16.
明代学者兼民间文艺家冯梦龙是一位"穿行"于大、小传统之间的人物。其《古今谭概》是一部具有"美刺"内容的著作,并未脱离"大传统"固有的"美刺"风尚,有与"大传统"相一致之处。同时,对于具有不良因素的"大传统"的一些衍生物,又有着自身的观察角度,其思想意识不背离民间立场,也不背离读书人的良知。此乃《古今谭概》最是耐人寻味之处。就书中文体类型来看,虽有摘录体、笑话体、实录体之别,但其共通之处是各有不同程度的"笑点",各有一定的故事性,各有渠道不一的资料来源,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构成了颇合"街谈巷议"传统的话语体系,书里的文字因而颇具"小说意味"。冯梦龙作为一位十分熟悉小说文体的民间文艺家,运用其对通俗文学的丰富学养,将"古今"的故事"碎片"做了有"意味"的整合,成此别具一格的《古今谈概》,体现了大、小传统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尼采在《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中说到:"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是具有一个意义的多元,一个战争和一个和平,一群家畜和一个牧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本文将从肉体理性的多面即——多元的意义,战争与和平,家畜和牧人方面并从封建势力的代表陈佐千即"火",弱势女性的代表颂莲即"水",以及火为了防备水而筑井即陈府残忍的家规,探析小说与电影中命运相同而性格不同的两个颂莲形象。  相似文献   

18.
这本《白雪乌鸦》,封面铺着素白底色,青黑的乌鸦羽毛像半个异化了的向日葵压了上去,腰封上写到"重现哈尔滨大鼠疫生死传奇"。文本内容上,小说描述的是"一百年前爆发在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的那场大鼠疫",行文风格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白雪乌鸦》一般舒缓宁静。与她以往的文字一样,让人读来舒服。  相似文献   

19.
张弢 《新闻爱好者》2007,(10):23-23
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霸气。庄子的"鲲鹏展翅九万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终生难忘。同样,报人都以追求"大报"为目标,以办"大报"为荣,报社都希望跻身大报行列,但大报要有"大"风范、"大"气魄和"大"魅力。笔者在阅读近两年《大河报》的过程中,把其做"大报"注意做"大"标题,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真、诚、情、容、境。  相似文献   

20.
正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关于他的姓名、字号、生平、籍贯,历来众说纷纭。例如,关于他的姓名,《扬州市志·个园》说是"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个园》说是"两淮商总黄应泰",各种文献中又时常出现诸如黄潆泰、黄瀛泰、黄银泰、黄永泰、黄均太等相似的名字。关于他的籍贯,《梵天庐丛录》说是"武林黄氏",《两淮盐商轶闻录》说是"晋人也",《黄个园家传》说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则说是"本浙人,后移入甘泉籍",还有人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最奇怪的是《盐商与扬州》一书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