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孔子之前,图书全由史官掌管,形成“书藏秘阁,学在官府”的局面,读书活动囿于王公官司、贵胄子弟等极少数人的圈子里,没有什么读书理论问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办起了先后有三千学子的私学,亲自整理了六部经典,留下了一部教育语录——《论语》,从而莫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正是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传统读书理论的要义。  相似文献   

2.
符华 《现代教学》2009,(6):14-14
在引领经典阅读的同时,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3.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展。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古代诗人在认真地体悟着社会现实,思考着生命存在,咏怀诗就是其不同怀抱与情志的投射,他们的怀抱,情志大体指向三个方向:一是淑世情怀,二是超世情调,三是游世情趣。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7.
科举学的文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视角考察科举学,可以看出科举与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中国古代考试诗、学体裁和题材,还是人挥之不去的科第情结,都说明科举与中国古代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牟凌霞 《考试周刊》2014,(91):37-37
<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立身处事的方式、信念。它能涵养人性,净化心灵,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掌握简单、易行、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老师的职责。教育能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在阅读的路途上"扶"他们一把,让他们体会到克服困难的快乐,让读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一、动笔读书,个性阅读古代文人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是指在书上作批注和做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用特定的符号在文本  相似文献   

9.
论黄庭坚的咏花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的咏花诗较之同题材的诗作,新意叠出,妙语连珠,具有着色淡雅、侧面落笔、深于寄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钟能文 《师道》2007,(12):51
也不知什么原因,我竟天然地对中国古代典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古代典籍,也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指称,只不过是泛指那些用文言文写成的书籍罢了。要说兴趣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家乡的系舟山,在他诗中有不同称谓:小时候居住山下,就称作系舟山。避乱离乡,漂泊数十年,思念家乡,系舟山成为家乡的标志,于是称之为“家山”。山上东岩,是元好问父亲读书处,一代文宗赵秉文因而写诗称系舟山为“元子读书山”,此山就成为元氏家族文化承传的象征,“读书”也由此转化为元好问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以读书之广著称,其学术思想成分也相对复杂,除了具有新学特色的儒家思想,宋人疑古精神也体现在其诗作中.王安石读书以实用为目的,其读书诗多是对圣贤名臣的感慨和点评,饱含作者疑古创新的理性意蕴,传达了富有理性思辨的历史观念.王安石不仅在诗中表达读书观点,还将日常生活融入读书诗创作中,解读王安石的读书诗,不仅能探究其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趣,也能窥见他的历史观和北宋士人的读书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以读书之广著称,其学术思想成分也相对复杂,除了具有新学特色的儒家思想,另有宋人疑古精神体现在其诗作中。王安石读书以实用为目的,通过对圣贤名臣的感慨和点评,传达了富有理性思辨的历史观念,其诗书饱含作者疑古创新的理性意蕴。王安石不仅在诗中表达读书观点,还将日常生活融入读书诗创作中。解读王安石的读书,不仅能探究其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趣,同时也能窥见他的历史观和北宋士人的读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人一般都有别号,而且常常还不止一个。这些别号或清雅,或自傲,或诙谐,或激愤,或惆怅,往往不是反映了主人的身世遭际,就是和主人的居住环境、生平喜好有关。有时候,甚至是因为某一个咏花的句子特别好,所题咏的意象就成了主人的别号。在诗词的发展史上,就出现过众多的咏花的诗词大家。在他们的笔下,百花争艳,姹紫嫣红。满园芬芳,由此产生了不少的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为诗人们带来了千古传扬的别号,被传为坛佳话。现采撷数例,与有此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5.
毛雅丽 《教师》2013,(8):22-23
阅读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涵养和民族精神气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共建书香校园可增加师生的知识底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书的苦乐,既在书中,更在书外。 本期“蓝色书屋”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代室主任、中国作家豫会会员孙琴安老师,来和大家聊聊巴金先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读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一天不翻书。节假日,我也大多扎在书堆里,其他我觉得还真找不到比翻书更有意思的活动。我对书的感情和读书的取向,完全是受家父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入学读书很晚,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里勉励人们读书学习的名句很多,它们能让人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益处,现在就来欣赏一下吧!读书的意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读书有所见作》【清】萧抡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和董传留别》【宋】苏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杜甫  相似文献   

19.
如果按照《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的标准,那么中国任何一所高校的任何一处景观都经不起推敲,然而,大学之美并不纯粹在于自然景观,而在于那些自然景观里蕴含的文人故事和书生意气。  相似文献   

20.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