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之死"的实质是否认作品中作者的"在场",剥夺作者对文本的控制权与解释权。在传记小说中,戴维·洛奇以作者身份、批评者身份进入小说文本,以彰显作者"在场";洛奇还把与小说主人公"对话"的"前传记"过程写入小说,成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奇在传记小说文本中前景化了作者的编辑、写作、评论等行为,有力回应了现代批评理论对作者权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3.
李长慧 《考试周刊》2013,(31):13-14
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小说运用极具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片段。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现代创作手法的分析,洞察故事背后作者不为人了解的另一面,以期为读者理解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的表达。梦常常和小说联姻,它在小说中表达的是人物的潜意识,同时也是作者的潜意识。贾平凹擅长把梦融入小说中,《怀念狼》这部小说对梦的描写极具代表性,小说中的梦既暗示了主人公"舅舅"傅山对狼的恐惧,又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困惑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距离控制方法,通过对各种距离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左右着读者的反应,调节着读者的阅读感受。小说作者与小说隐含作者、小说作者与小说人物、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控制,是巴金在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上做出的努力;另外,巴金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他独到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18世纪的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被后世认为几乎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所有特点,斯特恩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小说中处处体现,甚至作者自身影像在小说中也有所折射,使得作品与作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显然是全知角度的讲述方法。在这类小说中,作者可以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对人物的命运做出预示以及最终对人物做出道德评价。由于这种传统,小说作者的观点成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在小说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影响读者的因素就是小说作者的观点,即小说作者对故事本身的看法,小说作者对书中人物的道德评价,对人物行为的置定。这些无疑是读者应该信服而且是必须接受的。因此,对书中的人物及其行为,读者往往依据作者观点的引导来解释。对读者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小说教学始终停留于小说三要素及小说的主题意义这些浅层的解读,呈现出的都是文本揭示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作者的存在,看不到作者的用心.文章从小说教学中的“作者意识”出发,指出在小说教学中应抓住表现作者意识的文段进行分析,带领学生找到作者隐性的存在,从而破解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密码,挖掘经典小说之所以经典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文学杰作之一。作者巧妙地选择小说的第二主人公尼克作为小说故事的主要叙述者,使整部小说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本文认为小说中还有另一个隐藏的叙述者乔丹·贝克,她的叙述不仅起着补充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而且还传达着作者的潜藏话语。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作者绝大多数都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汇了诸种八股文要素,他们在小说中用大量篇幅讲谈八股文写作技巧,对八股文破题、文风以及各种写作方法都有涉及,使小说俨然成为一部八股文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创作者、小说和阅读者的实际状况,对小说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贴近作者的心声,走入小说本文的思路,融入作者的善意,品味语言的美妙。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作者十分熟悉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转作小说时很难摆脱原有的束缚。小说作者将八股文骈丽的语言以及引用书经的用语方式应用到小说写作中,形成了"以时文为小说"的八股笔法,尤以语言风格最为显著,这使得明清小说的语言被雅化了,并具有鲜明的八股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们大多把它看作是一部讽刺社会的暴露型小说.其实,它是作者的自叙传小说,不但小说主人公“九死一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和主题意蕴也都体现了自传性.小说中展开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谴责,都与作者的身世感怀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创作突破了“小说界革命”理论中狭隘的政治功利性,丰富和推进了近代小说启蒙观念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5.
才子佳人小说是诞生于明清易代背景下的一批小说。在这批小说中,易代之痛被忽视乃至漠视,取而代之的是浓重的遁世情结。这种遁世情结一方面由清初文化高压及小说文体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作者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决定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为中下层文人,他们对于易代缺乏传统文人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关注只是小我,这种对小我的过分关心决定了小说只能成为小说作者弥补现实生活缺憾的一种心理补偿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意象分析法,分析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在此基础上,进而阐述了他小说中阴阳两界冲突的精神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小说结构模式,揭示了其小说精神结构和作者写作心灵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7.
《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是佤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小说中存在一个内结构形式。三个不同的故事聚合在一个命题场之中,形成一种结构复调,共同指涉作者的最终文旨。小说的命题场与作者的最终文旨都透露着作者的"现代化"情结。但事实上,"现代化"是一场巨大的陷阱和灾难,作者无意识中把一种"精英意识"带入到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些存在于小说中而未被发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家福斯特在其小说《印度之行》中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表达了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思想。通过结合小说写作背景和小说作者的自身因素,分别从这两个不同的思想视角切入,深入研究和分析这种矛盾思想产生的原因及根源,以利于加深对小说中作者矛盾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大淖记事》是汪曾棋新时期小说中的名篇。作者在思想与艺术上对自由的追求与曾受捆绑的痕迹在小说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小说的价值正在于这种张力,它凸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