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新词的不断涌现以及旧词的逐渐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规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汉语新词翻译,特别是有关国家时事政经的新词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研究好汉语中有关时事、政治及经济方面的新词翻译,使之更好地为加强中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目的论的观照下,翻译中的诸多因素,如译者的作用,接受者的角色以及原语文本的地位等都在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中出现了新的意义,这些理论参数为我们重新思考、评价严复的"把翻译当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冰释我们心中诸多的疑团。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汉语新词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样翻译这些时尚新词语是翻译界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分析了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汉语文化特色词汇在国际交往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汉语文化特色词汇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其翻译没有先例可寻。因此,它们的准确翻译成为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题。翻译工作者应在掌握丰富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将其准确、地道地翻译出来。全文分析了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程思琪 《文教资料》2011,(11):52-53
本文立足于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从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翻译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语成语翻译问题上的应用。以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为今后的成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对语言学、翻译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汉语词汇中英语借词中引入问题着手,分析了英语借词翻译的几种方法及译词变化的特点,指出随着国门的敝开,国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  相似文献   

7.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致使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不断有新的汉语词语出现。这些汉语新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大大丰富了汉语词库。探讨汉语新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翻译,既可以使国外读者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从中领略我国当代潮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避免了对我国国情的扭曲表达。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各种各样的网络英语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当这些新兴词汇加入汉语词汇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给予它们适当的翻译,以便使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我们现有的语言表达.本文试从分析网络英语词汇特征入手,特别剖析了网络受众这个较为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探讨了几种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翻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见到如"IP卡"、"OPEC"、"WTO"等源语词语直接被拿来用在汉语语言当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给译者提出了一定挑战,另一方面又给翻译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熊潇 《文教资料》2011,(22):37-39
随着语用翻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语用翻译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语篇翻译是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很多翻译人员对语篇翻译不是很了解,出现了很多常见问题。为此,本文对语篇翻译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为语篇翻译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新造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词。通过分析这些佛教外来词,它们融入汉语的成功给翻译外来词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雷小玉 《海外英语》2016,(15):113-115
歇后语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汉语习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涵意义总是隐晦的,具有隐喻性的本质。因此,歇后语的翻译一直以来都绝非易事。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英国语言学家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的研究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知阶段。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理论应用于翻译的研究中。概念隐喻理论也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李晓玲  杨遥 《考试周刊》2012,(92):30-31
语言的交流中,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当今国际交流中,随着英语和汉语的广泛应用.对于能够有效促进英汉互译的方法做一些研究是非常紧迫的。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系、词语的出现频率,以及枸词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僵化的词对词翻译是行不通的,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其他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时期的到来,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翻译教学的任务显得更加繁重。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翻译人才培养要求,新的翻译教学理念应当尽快树立。翻译教学=英语水平 汉语水平 理解表达能力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跨文化意识 知识面成为新形势下的翻译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同时,为达到这一目的,应着重研究翻译教学的内涵以期使翻译教学活动科学,顺利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5.
近代翻译史的发展呈多元化,推进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翻译研究的发展,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倡导的文化指向为翻译研究及翻译课程的设计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从教师角色、教材角色、课程内容角色这些方面能够反映出文化学派的研究维度对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给英语和汉语都增添了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既具有技术性词汇的特点,也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本文从一些网络词汇译名的评析出发,引出作者的观点: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具有一些特别的心理特点,即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和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因此,网络词汇翻译不仅要遵循“忠实”的翻译原则,还要尊重网络受众的特殊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人和物要在地球上生存,就不得不同其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翻译活动也不例外。透过世界翻译史,我们得知,翻译是随着人类的交流需要而诞生的,从翻译诞生的那一天起,翻译就同其生态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任何一个时期都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发展。翻译生态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的研究必然与其他分支学科交叉与联系。因此,翻译生态学对于我们研究"人与生物圈"这个全球性的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人们对机器翻译的不满,科学家于20世纪末发明了一种将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结合起来的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它的诞生使一些领域的翻译模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某些术语重复率高的行业.虽然该技术有许多优点和先进之处,但也有不可克服的劣势和缺点.就此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希望对当代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除了需要运用正确的翻译技法外,还需要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有足够的了解。确保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英语文学的内容精确全面的翻译戍汉语,并且能够使翻译过来的作品符合中国人汉语阅读的习惯。在文化的领域内我们能够了解到。中英两国在文化中有较大的差异,在很多习惯上都存在着不同。因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一定要对这些文化差异引起重视.并且学会正确的处理这些差异。从英语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想要翻译出优秀的作品,使作品中的风格、内容等都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就需要从多重手段处理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汉译英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翻译法。但是,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具有汉语特色文化形态的汉语外来词,并且这些外来词反映出"异化翻译"的一个作用——保留原语文化意识形态并且不被译语文化所控制。从这一角度来看,异化翻译将我国特有的文化事物很"原汁原味"地推向国外,让外国更直接地获取对汉语特色文化形态的感性认识,为中华文明树立了独特的世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