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现代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工具和认知结果.人们从修辞学、语义学及语用学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而各派对隐喻现象的实质解释均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sperber & winsowi每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进行全新的解说,把"隐喻理解"看成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不同的学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阐释。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诸多理论中的两种,它们对隐喻极具解释力。本对两种理论作了系统的评介,并就它们对隐喻的阐释力作了对比,结论是:两种理论各有特色,它们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一种迥然有别的隐喻知现——概念隐喻。从概念隐喻的理论、其所属范畴、哲学基础以及运用等方面对其内涵加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被大众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现象,旨在阐释隐喻与词语发展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认知隐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更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来,学者们对隐喻的关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因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中详细梳理出了隐喻的三个类别,更使得学者们可以在不同的类别中做许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隐喻层次"就是属于隐喻三大类别中的"方位性隐喻"。本文从方位隐喻的视角探讨了英语介词into在句子中的隐喻层次现象,发现对于其核心意义"进入…里面"而言,完全可以应用隐喻层次的视角来分析其典型例句的构造和使用,这种探索和研究也丰富及细化了隐喻对语言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炳社教授的《中国音乐隐喻史》一书,从音乐隐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音乐现象之隐喻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阐释。该书运用交叉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多维度挖掘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其研究音乐隐喻的切入点丰富多样,对传统音乐隐喻内涵的解读颇具开放性,为品读"弦外之音"提供了更多可能,所得结论颇具启发性。撰者牢握"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主线,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及其发展轨迹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7.
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英汉语在"喜、怒、哀、惧"的概念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语中共通的概念隐喻都源于身体体验,而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从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哲学观和医学观等方面对这些差异作出了阐释,提出促进跨文化隐喻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情感隐喻是指与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相关的隐喻概念。本文旨在从隐喻的视角来找到情感隐喻化过程的特点,应用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合成理论探究诗歌中的情感隐喻,并通过实例赏析诗歌中的情感体验。对诗歌中的情感隐喻的解读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同时也有利于理解情感隐喻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采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英汉商业杂志中的商界人物特写语篇中的"战争"隐喻为考察对象,对比分析"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使用效果、应用范围、生成机制以及性别差异等。结果表明:在汉英文本中,"战争"隐喻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人们通常用将军、士兵、斗士等战争形象描述商界人物;英汉"战争"隐喻在使用效果、应用范围和生成机制等方面比较相似,但也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结合前人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探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三种原型表达形式,即"愤怒是火"、"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愤怒是气"的基础上,发现"愤怒"情感隐喻存在着情感经验的物质化映射系统。同时,也为更好地进行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翻译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容器方位词里、内、中、外的空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方位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也有很多学者对“里”、“内”、“中”、“外”做过研究。目前对“里”、“内”、“中”、“外”的研究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从这些词的根源上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统一命名为容器方位词,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它们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14.
运用"以庄解庄"的方法,以《庄子》中的"大"、"小"为切入点,对"大"和"小"的范畴进行界定,从而得出庄子善于用"大"、喜欢用"大"的结论,并阐述庄子的"大""小"观对《庄子》文风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繁盛,研究滞后”的看法已流行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书评推介在内的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平台很高是突出特征。切入该年度报告文学研究的内部面相可总结为六种成果。其整体性欠缺在于:文体概念相对模糊,深度研究有待加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这些“年度缺憾”,基本上代表了新世纪以来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用"三个平面"、"小句中枢说""篇章语言学"等语法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归纳、概括比喻各要素的"条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认知或语义上说,比喻的各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句法表现上,除了喻体,其它三者均可隐可现。就构成材料看,本体和喻体趋向一致;就句法功能看,二者常常成对出现。就语法性质而言,喻词有动词、助词,有的正在介词化中。另外,本文还对比喻进行了另类划分,如根据本体和喻体的性质或者说构成材料,把比喻分为"物喻"和"事喻";根据喻词的使用和隐现,把比喻分为全喻词比喻、准喻词比喻和零喻词比喻等。  相似文献   

17.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18.
寇晓汇 《海外英语》2012,(1):243-244
隐喻是一种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但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来,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这种模式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对饮食范畴类的隐喻的研究不少。饮食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因此饮食类词语相关的隐喻也是人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隐喻概念的方式之一。该文仅以与"嚼"、"吞"、"消化"四个词相关的例子来探讨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在美学领域中,所有与语言有关的学科中都关注着隐喻研究的发展。文章回顾了古希腊至20世纪30年代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的历史,探索了隐喻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以"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正成为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共识。文章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视角,以《光电子学》课程为例,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以实现在对学生知识传授过程中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