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德育可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方面,二者有机互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 的合力。学校的隐性德育包括物质性、制度性以及文化-心理性隐性德育三个方面。其中, 实现中学制度性的隐性德育的优化,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目前在学校制 度 方面存在的隐性德育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实现制度性隐性德育的优化,进而增强 中学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隐性德育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但隐性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显性德育所预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实施,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呼唤现行德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深入研究和逐步推进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关注现实生活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关注德育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及统一,关注德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需要。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践行生活德育。但就目前来看,有关生活德育的研究还只集中在这几个层面:理论基础、实施途径及课程教学。关于如何构建与生活德育相适宜的学校德育环境,则论述不多。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德育课程改革)进入阶段性反思的时候,有必要对作为生活德育外部条件的学校德育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无论是对于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品位,还是巩固和发展德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钟以俊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是整个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指导性的确定,对德育内容与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对德育过程所显现的价值意义大小的评价(认可或否定、趋同或反对).学校德育...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万变,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中,隐性德育所凸显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多方面关注。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响高校隐性德育的诸多因素,试图理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隐性德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校运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德育机制,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社区德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互相衔接,互相渗透,有机整合,从塑造学生“三好” (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区是个好公民)形象入手,收到了较好的德育实效。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深挖隐性德育资源,强化育人 的主导作用,塑造良好学生形象   我校以挖掘隐性德育资源为突破口,全力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正面的影响。我们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8.
关秋 《广西教育》2005,(7B):38-39
电脑与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隐性德育人们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理论研究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提了出来,本文就隐性德育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中外德育理论发展趋向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在德育过程中应倡导学生的心理自由的观点。作者对心理自由的涵义、它在德育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目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建议通过重新认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成长指导等措施保证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使学校德育真正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12.
隐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其自身隐性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教师心态、教师人格、德育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自身的隐性资源,分析教师内在的隐性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方面的因素。社会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德育自身的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些都无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选择怎样的德育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和编制这些内容,对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它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与行为素质的培养,现代少先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育效果的增强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良好的榜样和先锋作用,能够带领学生积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从而大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真正促进学生的德育进步。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少先队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成长起着走向、定性和定势(即提供动力调控)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切实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迅速匡正“重智轻德”的倾向,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然而,审视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笔者认为,它之所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教育的宏观背景等影响外,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匿乏,尤其是对德育过程的心理基础的功能及其实践指导意义知之甚少不无关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试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德育过程做几个侧面的分析。所谓德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李卫星  张继涛  王云霞 《教师》2011,(24):10-10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难见实效,其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作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关系到德育能否取得实效。笔者将从德育客体即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两方面,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究,以期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使德育工作尽快取得令人满意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除学科课程外,以内隐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世界大学城是目前国内基于云计算的规模较大的线上教育平台之一.利用世界大学城具有的互动性、共享性、主体性等特点开发高职院校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既契合隐性德育课程“全天候”“随时随地”“潜隐性”的本征,又强化了高职德育的实效性.具体可从学校德育、岗位德育、自我德育三大德育模块进行全方位的隐性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并在环境、制度、情景、心理、文化五大层面充分实现资源集成,最终达到内化其价值观念、规范意识、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难见实效,其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作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关系到德育能否取得实效。笔者将从德育客体即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两方面,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究,以期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使德育工作尽快取得令人满意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制度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处于一定的困境。如何变革学校德育,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机制,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已成为德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任务。直接制约学校德育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学校德育制度(本文所指学校德育制度是指由学校本身所制定的学校德育制度,简称“校本学校德育制度”,从名称上区别于国家层级的学校德育制度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德育制度)。了解与研究学校德育制度现状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影响的基本情况,把握影响学校德育制度运行的基本因素,是为变革学校德育制度提供理论参考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此,…  相似文献   

20.
运用心理科学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蒋晓虹(临沂师专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思想品德是一种道德心理倾向和特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渗透在个体的思想行为之中,制约着个体的思想行为。掌握着并运用心理学原理,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规律来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克服德育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