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影神》一诗对生死、名誉、灵魂等问题做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形、影、神三者的辩论中最终走向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境界。前人多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阐释此诗,本文试图将形、影、神比况为肉体、身体、灵魂这一组具有现代性色彩的词语,换一种视角让文本与当下对话。从惜生与怕死、肉身的焦虑、灵魂的药方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生存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祗、灵魂、时空、生死等问题的信仰和思索,从来就不曾停息;东巴万神园的木雕群正是缘起于东巴教对这些问题的冥思,和纳西族人文化精神与信仰的挚朴表达。针对这种原生态民间艺术与中国古典雕塑的比较研究;对于拓展与丰富、继承和发展民族和民间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冤魂志》作为一部"释氏辅教之书",宣扬佛家思想和教化是其主旨。围绕这一中心,《冤魂志》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因果报应说,主要描述了因诸般恶行而遭受的报应,用以强调佛教冤报论信而有征。颜之推本人命运多舛,"一生而三化",经历了诸多家国变故和人生磨难。心态的微妙变化,家族学佛的传统,使得颜之推一方面自觉地著书为佛教服务,推行教化;在另一方面,又寻求佛教中积极的一面,使之与儒家传统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4.
雪落皇城     
雪落无声。一袭白衣在雪中茕茕独立,衣袂飞扬,静静等待宿命的相逢。 她叫雪落,她是神,或者说它是神创造的神。她的永生,是为了解救天下芸芸众生。但即使她是神,却只能以一己之善,教化他人。一个又一个人在她面前升华或堕入黑暗的深渊,她却无能为力,生死轮回,个人修行而已。  相似文献   

5.
司命神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主管人的生死、寿命和命运的神祗,它是官方与民间共同信奉的神灵.由于星占学的影响,司命神在汉代被进一步人格化,同时司命神被赋予更多的神性职能.司命神执行诸多职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劝勉人们诛恶行善,而民众信仰司命神多是为了求得延年益寿或消灾免祸.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中所用的“神”字,既指“精神”,也指“灵魂”。当时主张“神不灭”的人,认为使人产生精神作用的是灵魂,灵魂可以附在人的身体上,人死后,灵魂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不会消灭。范缜的《神灭论》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这种“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展开斗争的。译作“灵魂”不太妥当,译作“精神”也和今天我们常用的精神的含义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8.
看了倪匡的文章<数风流人物--长沟流月去无声>.文内提及三毛与他和古龙三人对死亡存有不可解之处,却又认为人死后必有灵魂,于是定下了"生死之约".  相似文献   

9.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中有大量的佛法道行、忠魂显圣以及地狱等描写,大多是虚构的,我们称它为"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生死轮回观念;"与神生活",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离不开鬼神,与鬼神"生活"在一起或同一片天地。这些描写在作品中起到了多重作用。有的起着结构全篇的作用,有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的影射着人世社会,起着警示人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中所载大批畸形之“尸”,并非一般“尸体”,当为复活后生气勃发的“尸神”,尸神复活的基本条件是巫术,巫为人神中介,通过施展神秘巫术,使尸神变形复活,正是基于原始巫术,形成尸神复活内在机制;祖灵观念的传承,生死意识的变革,尸祭制度的推动与阴阳哲学的潜化。  相似文献   

12.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将"六道轮回"思想作为小说的框架,构造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五十年间的肉体和灵魂的轮回,并以"牲畜之眼"阐述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风雨历程,也诠释了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的真象,可以说,莫言的《生死疲劳》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莫言在表达这种宗教思想时较多运用了修辞中的摹色,本文也将从本色、主观色和象征色三个角度,以色彩词为基点,来探讨《生死疲劳》中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3.
金东里是韩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纯文学作家,他的小说神秘而哀伤,唯美而蕴含哲理。金东里不仅在他的散文当中多次提到了生与死,人与神、人与自然的问题,而且在他的写神小说中也暗含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韩国很多学者撰文就金东里的这些思想发表评论。本文以金东里的散文和一些韩国学者的文章为例证,通过分析金东里的写神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寻求金东里向读者传递的哲学思想,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东里的写神小说中蕴含了生死合一,人神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15.
论“酒神精神”的巫祝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尼采“酒神精种”的不明确性开始追溯,认为古希腊悲剧的本源在于酒神受难的神话传说,而酒神受难的本源又在于其可以保证神的灵魂得以延续的巫祝意义。正是由子这一意义,古希腊/ChJll看“酒种悲剧”时引起的不是悲感而是狂喜。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说他“既超脱又忧患”,或“外表放旷而内心忧患”,都并不符合诗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杨忠云 《现代教育》2012,(10):68-69
所谓"意境"或"境界",就是客观和主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即"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形"与"神"的统一;而在审美的主体方面,又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诗歌教学中,抓住"意境"即抓住了诗歌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齐志宇 《文教资料》2011,(29):94-9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神处于最好的状态.接着又提出哲学王最适合做国家的统治者。神、哲学王、统治者三者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都拥有理性的德性:智慧:同样拥有智慧,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本文力图从灵魂的理性角度出发,对神、哲学王、统治者、正义者进行分析,并说明哲学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司命》是《楚辞·九歌》中祭祀生育神的乐歌。这首乐歌塑造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的少司命形象,也表达了人神友善、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从艺术上看,《少司命》语言清新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描写生动细腻、意境优美神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外,作为只有短短一百五十九字的文学作品,《少司命》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据《史记·天官书》载,司命为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主老幼”;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司命,星名,主知生死,辅天行化,诛恶扩善也。”可知司命是主宰人生死之神。王夫之《楚辞通释》中说:“……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二元结构现象的龙虎崇拜不能割裂考查 ,也不可能出自图腾。八卦的震巽二象是其原型。从类比思维出发 ,华夏龙虎完成从寒暑时序神到生死主宰神的神话改造 ,最后走上忌死求仙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