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摄像与录像解析的方法对沙滩排球与室内排球扣球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对比研究。沙滩排球扣球起跳与室内排球扣球起跳相比 ,人体重心运动特征表现为 :起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小 ,离地时刻水平速度大 ;加速蹬伸阶段人体重心上升位移短 ,垂直腾起速度小 ;人体重心腾起角小  相似文献   

2.
跳远起跳技术的运用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为探讨跳远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选取跳远起跳动作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跳动作的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实施基于肌肉动力学层面的运动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增大人体重心垂直速度和重心的腾起角方面,膝关节肌较之髋关节肌都有更为显著的作用;在相同的着地距离下,增大小腿环节角与增大大腿环节角相比明显有利。  相似文献   

3.
跳远起跳必须重视发挥垂直速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垂直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根据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飞进的远度公式:S=Vo~2Sin2d/g跳远成绩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同时与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运动员的腾起角度是跳远起跳时身体重心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快慢,决定着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大小,以及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的快慢变化,影响到其它因素随之发生变化。详见表1。  相似文献   

4.
女子花样滑冰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艾利尔软件,通过对2003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我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国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提高起跳技术、腿部蹬伸力量和爆发力,使水平速度有效地转化为垂直速度;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背跃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起跳技术,其起跳特点是正心用力获得最大腾起速度。“正心用力”是指运动员在起跳蹬离地面的一刹那,人体重心至起跳点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即重心位于起跳点垂直线上的“正心”。众所周知,人体腾空后按一定的轴进行转动,其转动来源于起跳时所获得的转动力矩。正心用力时垂直支撑反作用力通过重心,不会产生空中转动。因此,正心用力起跳技术必须有其他方法获得转动的力矩,否则  相似文献   

6.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研究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小,从而获得的垂直分速度亦较小,腾起角度相应偏小;踏板缓冲阶段动作消极、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是我国跳远运动水平落后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对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 (现世界纪录保持者科斯塔迪诺娃以及贝科娃 )起跳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中国运动员起跳时身体重心高度较低 ,差别非常显著 ;起跳重心腾起速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处同一水平。中国运动员表现出助跑 -起跳速度快 ,起跳时间短的特点。起跳过程中 ,膝、髋关节缓冲幅度较大 ,而踝关节缓冲幅度较小 ,起跳结束时起跳腿各环节的伸展不够充分。起跳时踝关节的蹬伸速度远远小于世界水平运动员 ,但膝、髋关节伸展速度较快。另外 ,中国运动员过竿技术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8.
田径跳跃运动最明显的特征是利用助跑所获得的动能,通过起跳最大限度地改变人体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与运动速度。跳高技术的核心是围绕如何利用助跑速度,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如何深刻认识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实质,如何快速提高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快速起跳力量,在  相似文献   

9.
男子排球上步扣球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起跳动作的运动特征及影响运动员起跳效果的相关因素,采用三维录像方法对男子排球运动员四号位上步扣球起跳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上步扣球起跳动作可分为缓冲、等长制动和蹬伸三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占总起跳时间的比重是影响扣球起跳效果的关键因素;缓冲阶段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损失,蹬伸阶段的垂直位移是影响重心腾起高度的重要因素;在蹬伸时表现出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蹬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跳高运动中,运动员所能腾越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起跳动作。因为人体重心所能上升的高度,在起跳的一刹那间就已经决定了。而过杆技术,只是为了使身体在所上升的高度上避免碰落横杆,所以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在急行跳高中,起跳的目的,就是要把助跑的水平速度尽量多地转变成竖直向上的速度。所以说,运动员身体腾起的速度,主要是由助跑的速度转变而成的,这就是带助跑的起跳比原地起跳效果好的原因。但是,起跳动作是否把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全部“扭转”成腾起的速度了呢?这一点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说明:设运动员起跳前的水平速度是8米/秒,如果起跳时把这个速度“扭转”成6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沙滩、室内排球同一上步扣球起跳动作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同步数据采集,比较了二的力、冲量及功率等指标,得出如下结论:1)沙滩排球扣球起跳蹬伸阶段下肢肌群爆发力的发挥水平远远低于室内排球,不利于增大蹬伸冲量的积累;2)分析起跳冲量的内部结构发现。沙滩排球扣球起跳的蹬伸冲量远小于室内排球,从而致使沙滩起跳的恢复系数小于室内的;3)沙滩排球起跳的速度力量水平发挥远低于室内排球是在沙滩上起跳效果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沙滩、室内排球扣球起跳阶段时相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手段对沙滩、室内排球扣球起跳时相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沙滩排球上步扣球起跳阶段依据人体下肢肌肉工作形式以及重心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划分为5个部分,即加速缓冲、减速缓冲、等长制动、加速蹬伸和减速蹬伸。其中沙滩排球加速缓冲与减速缓冲时间均过长,不利于缩短起跳时间,影响沙滩排球扣球的起跳效果。另外,沙滩排球扣球起跳的加速蹬伸时间占起跳时间的比重太小是影响在沙滩上起跳时间结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沙滩排球项目特点,提出了女子沙排运动员单脚起跳扣球进攻技战术,并在福建女子沙排队训练实践,成功应用于十运会,为提高女子沙滩排球网上攻击力提供了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沙滩排球扣球起跳阶段人体环节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运动学手段对沙滩排球上步扣球起跳阶段人体环节的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心最低”时刻右踝角较小并没有影响人体的整体姿位;右踝角在缓冲阶段屈曲幅度较大,而在蹬伸阶段屈曲幅度较小;髋、膝二关节伸展过早,影响了下肢三关节蹬伸运动的连贯性;起跳时肩关节发力过早影响了上、下肢动作配合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三维测力台,对我国12名沙滩女子排球运动员进行了沙滩和硬地2种介质上原地起跳的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沙滩原地纵跳和硬地原地纵跳的起跳用力方式相同,但动力学机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沙滩训练弹跳力的重要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波 《四川体育科学》2012,(3):65-66,82
笔者从沙滩排球的项目特点和人体工作机理分析了沙滩排球扣球技术要领及影响扣球技术的因素,得出小幅度直臂拍扣球动作是沙滩排球扣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并结合优秀球队在比赛中扣球技术统计来作对比,得出比赛进攻中仍然以重扣为主,轻扣为辅,重扣技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轻扣、在失误率上重扣高于轻扣。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在沙滩这种特殊的介质上进行排球训练对运动员膝、踝关节肌群肌力的影响.在1998年沙滩排球训练周期前后.对我国12名兼职沙滩女排运动员的膝、踩关节屈伸肌群进行了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结果表明。沙滩训练后.膝关节屈肌群快肌纤维的爆发力.伸肌群快肌纤维的最大肌力和爆发力,踝关节跖肌群慢、快肌纤维的最大肌力和爆发力增长有显性意义。这是沙滩训练后原地纵跳成绩提高的重要肌力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沙滩排球训练对运动员膝、踝关节肌群肌力的影响,沙滩排球训练周期前后,对我国12名兼职沙滩女排运动员的膝、踝关节肌群进行了BIODEX肌力测试。结果表明,沙滩训练后,膝关节屈肌群快肌纤维的爆发力,伸肌群快肌纤维的最大力和爆发力,踝关节跖肌群慢、快肌纤维的最大肌力和爆发力增长有显性意义,这是沙滩训练后原地纵跳成绩提高的重的肌力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detect whether differences exist concerning the dynamic and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vertical squat jump (SJ) on rigid (RS) and sand (SS) surface. Fifteen elite male beach volleyball players (age: 25.6 +/- 6.2 years; height: 188.0 +/- 3.5 cm; body mass: 83.2 +/- 6.0 kg; mean +/- SD, respectively) performed SJ. Force platform and kinematic analyses were used with paired sample T-test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Vertical jump height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p < .001) on SS than RS. Maximal force and maximal pow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RS than SS (p < .05 and p < .01 respectively). Impulse time was larger in SS 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286). Kinematic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ankle joint during starting posture (p < .01) and of hip joint at the moment of take-off (p < .05). Ankle joint range of motion and angular velocity was larger in SS (p < .05). In conclusion, SJ height on SS was smaller than on RS because of the compliance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sand. This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maximum force and take-off velocity. Furthermore, the compliance of SS made it hard for the ankle to push along the vertical axis of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and as a result it slipped behind in an attempt to maximize propulsion. As a result, the body tries to balance and equalise this movement and move the hip to larger ext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