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唱法是建立在中国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洋唱法的科学部分,在实践中形成她的独特性。其中,花儿演唱对构建中国唱法的意义重大,花儿演唱是中国唱法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价值、有发展的声乐艺术门类;为建立与实践民族的唱歌方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包楞调》作为一首经典民歌,在演唱中体现了民族唱法的审美个性与艺术魅力。既包括传统的民族唱法,也包括在传统民族唱法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呼吸方法、共鸣方式等技巧而形成的"民族新唱法"。在当前"民族新唱法"已成为民族歌曲演唱主流技法的情况下,选取传统民族唱法中的特定技法与之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彰显民族声乐审美情韵的表演方式,是笔者演唱民族歌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花儿”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演唱艺术。本通过对回族、撤拉族及土族“花儿”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借鉴与发展,把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用科学的演唱方法融汇贯穿到演唱中,使“花儿”这一民族声乐艺术取百家之长,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向多元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 《文教资料》2005,(29):152-153
本文阐述了美声唱法的起源和特点;指出了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比较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的不同;分析了用西洋唱法演唱我国的声乐作品,尤其在演唱我国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中会出现咬字吐字不清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苏州弹词唱法具有"一曲百唱"的特点,是说唱唱法的一种,采用苏州方言演唱,并根据唱词的语气、内容、情感及语调而行腔;科学民族唱法是借鉴西洋发声法的科学内容之后,综合自己民族歌曲及声音特点,形成了独有的歌唱技法及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苏州弹词唱法和科学民族唱法需在继承自己传统唱法的基础上,相互借鉴、融合、发展,使包括苏州弹词唱法、民族唱法在内的整个声乐艺术体系,在连续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获得永久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尝试从弹词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基础、融合发展的各自途径方法等方面着手,论述了如何将两种唱法相互融合与发展,为民族音乐教学探索出一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疆多民族语言特色、多民族音乐特色、新疆民族舞特色是新疆回族花儿的新疆特色;阿拉伯、波斯语汇及音乐烙印、陕甘宁青汉语方言及音乐烙印是新疆回族花儿的原籍烙印;花儿歌词中的宗教文化、花儿内容上的纯洁性以及花儿歌唱目的的纯洁性,是新疆回族花儿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7.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发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音调基础上的,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尖锐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现实主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演唱方法经历了王昆的"土嗓子唱法"、郭兰英的"戏曲唱法"到彭丽媛的"中西结合唱法"的演变。三个不同的喜儿角色的演唱特点折射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唱特点,这也大致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声乐是一门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艺术,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多民族融合的多种声乐艺术彰显出无限的魅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表现出个性鲜明的民族和地域风情。在演唱中,个性化的声乐演唱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包括情感的表达,音准、音色的控制,气息的控制以及特殊符号的表达等,都是决定应约作品演绎效果的关键。声乐演唱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唱法中应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只有把握好演唱技巧和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才能演绎出摄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引起听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植根于不同的土壤,服务于不同的观众群。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加强和信息的一体化,声乐的歌唱方法也随之变化融合发展。不但是在歌曲的演唱方法上民族唱法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在曲目的演唱选择上也不能只局限于民族唱法的歌手才可以演唱中国民族的声乐曲目。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民族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我国的艺术事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向大家介绍的是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这两者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民族声乐"指的是我国的声乐艺术,这是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定义.而"民族唱法"范围就比较小了,它指的就是演唱者在演奏声乐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演唱方法.这种演唱方法是有几种表现形式的.它包括比较流行的"学院派唱法"和比较民族的"美声唱法".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向大家论述了"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的概念,以及通过概念来向大家剖析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