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女性健身锻炼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了女性健身的风险认知概念,罗列了女性较为普及的运动项目,然后探讨了女性健身四个方面的风险及三种规避策略。在分析主要风险认知和规避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参照表》的运用和针对个体的运动量量化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苏北城镇(乡)人群体育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江苏省苏北城镇(乡)人群体育健身认知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概括出苏北城镇(乡)人群的健身认知特征和健身行为特征,并对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当地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洛阳市城市女性的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女性对体育健身认知的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重视体育。同时,女性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家庭其他成员参与体育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章玮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731-733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常州工学院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健身的意义有较明确的认知,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把体育健身活动作为日常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并表示将来参与终身体育健身活动,然而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行为却与其所表现出的态度存在较大反差,这一点女大学生显得尤为突出.大多数大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但他们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不足,锻炼效果也不佳,这可能与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组织辅导跟不上以及缺乏场地与器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调查发现:女性健身消费者年龄跨度大,以大学及大专学历为主,职业结构主要为白领阶层,获取信息途径主要是朋友,减肥是最大动机,主要项目是健身操、健美和游泳.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指导;加强健身场所自身宣传,并为女性消费者提供良好服务条件.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象:选取常州工学院各二级学院2002级至2005级40个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科专业、年级分布等情况来看,调查对象可以反映常州工学院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和特征。研究方法:先后收集和阅读有关论文20余篇,在吸取专家和同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教学中掌握的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常州工学院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现状的调查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有效回收率为88.7%。其中男生158名,女生330名。将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与分析1.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健身中心女性健身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就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龙岩、南平、三明、宁德7个地市健身中心,300名女性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得出了5个结论和6条建议,旨在推动和规范健身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健身中心女性健身者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苏州女性健身锻炼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她们科学合理地进行健身锻炼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健身者健身意识较强,文化程度较高且健身后感觉良好,但一些健身者缺乏健身常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如盲目锻炼产生了不良后果;健身中心价格太高;缺少余暇时间影响了健身者的健身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省大学教师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主要结论:江苏省大学教师对健身方面的认知程度较强,但健身行为较弱,体育人口约占27.9%,影响大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主客观因素是“惰性”和“没有时间”;健身项目主要选择羽毛球、乒乓球和慢跑,锻炼形式以个人或亲朋结伴为主要特征,建议:加强对大学教师的健身宣传,发挥高等学校工会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体育健身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逻辑、困境及纾解对策进行分析。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呈现总量持续增长、能力明显提升、体系不断完善的现实特征,但也面临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能力偏弱、供给能力与实际需求发展不匹配、“体医融合”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力度不足的困境。提出纾解策略:夯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保障;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医融合”协同发展模式;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河南省城市女性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健身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健身行为习惯。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女性的体育健身意识较强,对体育健身的态度也较积极,只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消极影响下,许多女性积极的健身意识不能够转化为体育健身行为,直接影响了健身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对健康的需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缺乏相应的体育知识,本文从中年女性运动的内因和外因等多方面来增强其对健身的认知水平,了解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3.
运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层次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城镇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镇群众体育开展程度可分为“优”、“良”、“低”三种水平,其中沿海地区城镇群众体育开展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指出,推动我国城镇群众体育发展,要从依托大城市为主转变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心镇、县城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在促进城镇群众体育发展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将城镇体系建设、城乡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作为整体系统来进行规划和布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98名女性实施三个月的JABULANI锻炼,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探讨JABULANI对女性健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JABULANI是一项集健身、娱乐、观赏为一体的全新有氧运动项目,与其他有氧运动相比更受女性的喜爱,长期进行此项运动,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都能得到很大改善,并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城镇回族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典型调查法等,研究西北地区回族女性体育健身活动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回族女性做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与社会并进的现在与未来,同样有着自己的存在与发展。实现回族穆斯林女性社会平等、丰富回族女性社会文化生活、强身健体、治疗疾病是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加强回族女性成员之间的沟通,重视社区体育的影响,可视为回族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诱因,电视传媒的宣传和引导能有效触发回族女性参与的思维共振和行为互动;多极限制的组织形式、地缘结构式的活动场所、共享的时间安排、根植于现实经济水平的实物消费、趋向于投资不高的健身项目是参与的主要行为特征。研究旨在为西北地区妇女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国家体育总局为推进农村体育发展而实施的公共项目之一。项目制成为调整国家财政关系、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措 施。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呈现了转移支付与资源汲取、形式统一与地方多元、条块分割与服务整合、项目公平和项目效率、迎检对上 与服务对下等5种迥异的逻辑冲突,突出展示了我国体育项目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国家农村体育发展意识的僵化,地方体育治理成本加剧,“为 政”而非“从民”的政绩观,重视“项目数量”忽视“项目质量”的发展观,“现代”压倒“传统”的体育传播观念等。建议强化需求引导机制,推进公民参 与治理;削减专项性涉农体育项目,提倡一般性转移支付;后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取消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要求;尊重农村体育发展的规律,促 进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河南城镇老年群体的体育健身现状。研究表明,河南省城镇老龄人口基数大,人均公共体育资源少,老年人健身活动场所匮乏;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进行健身防病的需求强烈,但对科学健身的认识不足,部分老龄群体健身行为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源介入,多渠道募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老年健身格局;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知识信息平台,加强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体医结合",推广"太极拳"等常见运动方式,让体育健身成为促进老年群体健康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跨世纪的体育指导大纲,然而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群众的自我健身意识不强,赌博、迷信、赖惰的现象,败坏着家庭和社会的风气,给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增大了难度,本文通过访问调查,深入的探索了形成懒惰心态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智能健身是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嵌入健身活动所衍生的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等特征的健身新形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等方法,阐释我国智能健身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境况,并提出促进对策。研究认为,智能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健身成本,提高健身质量,促进全民健身均衡化发展。我国智能健身大致自2014年起始,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目前在受众群体上逐步从年轻群体向全民化扩展,在形态上从软件向软硬件融合发展,在功能上从健身辅助向健康管理演变,但智能健身仍受制于健身效果难达预期、健身体验尚待提升、健身市场驱动不足、智能技术规制缺位等问题。提出促进智能健身发展的对策:继续夯实技术支撑,提升实效性;优化内容供给,提升体验性;促进市场开发,提升驱动力;严格规制措施,促进有序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健身过程中的身体感,抓住经典民族志在观察和访谈中忽略掉的有关运动“感官”的深层知识,从而探究女性健身的身体感与自我、社会性别文化的关系。对广州市两家健身房进行一年的田野调查并对20名女性健身者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出女性健身者“痛”的酸爽、“轻”的愉快、“难”的努力、“汗”的舒畅、“热”的流动和“被看”的不适六种主要的身体感。女性健身者在健身时体验到“痛”“轻”“难”“汗”“热”“被看”等多种身体感觉,不仅展现了女性运动身体感官经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还动态地表征了其中蕴涵的性别文化、健身文化、养生文化的交互影响。因此,女性在健身运动中的“身体感”已经不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女性的健身感官经验,勾连起了社会文化、运动文化和性别文化对现代身体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