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有峻青的《秋色赋》。文章首尾都提及宋代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它以《秋声赋》中肃杀凄凉的景象和悲秋情绪作为反衬,热烈颂扬了社会主义时代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时代精神。人们读了这两篇文章会思考一个问题:大自然的秋声、秋色,在两个作者笔下何以显示出如此迥然不同的色彩和情调?《秋色赋》的结尾作了回答:“因为在这里(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引者注),秋天不是  相似文献   

2.
本刊通讯员、江苏泰县姜埝二中语文组薛宜之同志就《秋色赋》中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这一描写是否“写意”的问题,询问了峻青同志,现将峻青和薛宜之同志的信件刊载于下,供各地教师和同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薛宜之同志:来信收悉。关于《秋色赋》中有关柿树红得象一片火焰的描写,是指柿子与柿叶。柿子固然是红色的,但柿叶比柿子还要红。这恐怕是因为你们那里没有柿树,或你们那里的气候不同于北方,而柿叶不是红色的吧?在胶东,到柿子由青变红的时候,就下霜了,寒霜一落,柿子也就由青绿变为火红了。所以曾有一位  相似文献   

4.
峻青同志的《秋色赋》是久负盛誉的名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不论是在思想上或是写作上,都使读者获得了很多的教益,这是一致公认、自不待言的。美中不足的是,峻青同志在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作新旧对比以深化主题时,对原作及其作者作出了几点不够准确的评价。笔者不揣冒昧,愿略述于后,以就正于峻青同志和诸位同好。一,是“肃杀凄凉”、还是“诗情画意”? 《秋色赋》一开头,作者就问:“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凄凉?”熟悉课文的同志都知道,这样提问,是为作者提出“秋色”比“春光”更加使人欣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秋色赋》不仅是供人们欣赏的佳作,更是中学生学写散文的难得的范文。我确定此课以读写结合为目的来安排教学,抓住文章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拟了下面一份导读题,供学生阅读课文时参考。一、《秋色赋》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二、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你在课本上划分出来,然后按下面的序号写出各段段意和小标题。  相似文献   

6.
在讲授语文峻青的《秋色赋》一课时,可在落实语文双基要求后,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同发给学生,让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  相似文献   

7.
《夏夜·秋色》,节选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和《秋色赋》两篇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一  相似文献   

8.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9.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10.
咏秋诗话     
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描绘秋色、抒写秋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金秋时节吟诵品味这些咏秋诗,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高三语文课本中,峻青写的《秋色赋》和该文首段中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两文,从两文题目的表面看,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仅是“色”、“声”一字之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文体呢?从平时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中学语文课里这类问题涉及不少。“赋”字所涉及的语句也屡见不鲜,而其义各有所指。在学生最先学《诗经》时,即碰到“风、雅、颂”和“比、兴、赋”。此处后者的“赋”并不指文体,而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初一一册语文中,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培养读写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并辅以多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我们认为,课外语文活动应以指导课外阅读为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一是紧密结合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著作和范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摄取可资写作借鉴的东西。例如,讲读《阿Q正传》(节选),推荐读《阿Q正传》全篇;讲读《秋色赋》,补充《秋声赋》;讲读《桃花源记》,补充现代散文《桃花源游记》,等等。又如,按写作计划,在练习写“评论”和“杂感”时,选编了报刊上的评  相似文献   

14.
《秋色赋》是描写秋天的.秋天,历史上曾有多少人描绘过它.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风吹,写浪涌,感情起伏,但是“萧瑟”的描写,总使人感到凄凉.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写得多么寂寞!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读后,使人似有嗖嗖凉气袭来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更是以悲秋而见长.  相似文献   

15.
拟定写作提纲的方法很多,这里提供一条最实用的方法:“借鉴·消化·模仿”。所谓“借鉴”与‘稍化”就是分析研究所学课文的结构艺术,然后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模仿、创造。例如峻青的《秋色赋》,它的结构特点是“综合式”——集“以线串珠”,“点面结合”,“转折递进”,“回环起伏’守一文,使文章容量大而手法新。具体表现是:作者在写“秋色”之后转入写“秋收”,由钱到点,顺着青岛到烟台的铁路沿线,由远而近,一路写来,从山坡到田野,从打谷场到火车站,井井有条地描绘了繁忙的秋收图景。在写秋色时,既写了广阔的“面”,…  相似文献   

16.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试用课本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教参》中,在讲解复句(一)时,选例中有两个例句值得商榷.(一)“那驰名中外的红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峻青的《秋色赋》见《教参》116页)书中分析道:“苹果”是主语,谓语是“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这三个短语  相似文献   

17.
文题《白马庙》(片断)作者:汪曾棋《苏州赋》(片断)作者:王蒙点评这两篇文章,一个写乡镇,一个写城市;前者侧重写人,后者侧重写景,但都同样精彩,同样感人。可见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家去写就会有完全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作文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采取步步引导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一次我教完《秋色赋》等几篇散文,想以《春雨赋》为题,练写抒情性散文,但感到难度大些,怕学生不易完成.于是我采用先易后难的做法,先以《春雨》为题,只要求学生对春雨描绘形容,写出春雨的特点及作用就行.学生写起来比较顺手.请看下面一篇: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赞叹:“秋色如画!”“如画秋色!”那意思是说,秋色美,画亦美,秋色与画同样美。读竣青同志的著名散文《秋色赋》,感到它比艳丽的自然秋景和彩绘的秋色图更要美,因为其中有时代的号音、思想的光芒、感情的潮水、高尚的人格和艺术魅力。这些,在一般自然景物中,在寻常五彩画幅前,是领略不到的。作者在文末已经注明:“一九六二年国庆节次日写于威海市”。当时,正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隆重召开,举国欢呼胜利、乘胜前进的时候,作者通过对祖国丰收景象的描写,满腔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和改天换地的生产干劲,表达了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今天这个时代无比热爱的感情。读着这样的散文,令人心旷神怡,满  相似文献   

20.
在教《秋色赋》时,A同学认为老汉关于春风秋雨的对话不自然,不真实,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 师:你说他的话不自然,不真实,你是怎么感觉出来的呢? 生A:我读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师:你是从语感中体察出来的。生A:是的。文章写:“(老汉)望着那大风,自言自语说:‘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