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文化渊源、历史背景及文学自身娱乐大众的功能导致元杂剧中有大蹙的涉梦戏。这些涉梦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鬼魂托梦型、因情成梦型、神灵度脱型和预示情节型。这些戏剧不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心灵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鬼魂形象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它与中国传统鬼魂信仰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大致可分为冤魂、忠魂、义魂、情魂和债魂五类。这些鬼魂形象是元代社会、民俗信仰和艺术创造的同构体,既具有传统鬼魂形象的一般特性,也是隐喻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它们在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方面较传统鬼魂形象均高一筹,表现出全新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3.
一、人鬼相恋故事产生的缘起人鬼相恋,大致是说死者与生人为偶。这类故事的产生,有其悠久的民俗、心理与文化渊源。在我国古代,灵魂(鬼魂)崇拜无疑为人鬼相恋故事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我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与对天帝和祖先神的崇拜共同构成了传统宗教。较另二者稍晚,鬼魂崇拜是在有阶级对立的社会出现以后开始产生的。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早自殷商时代就盛行杀殉的风习,奴隶主幻想到阴曹地府去的灵魂也受到服侍,而又不寂寞清苦。当时的人们还普遍地认为,鬼魂不仅能感恩报答,还可怀怨复仇,视人们对其态度,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相似文献   

4.
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作者对鬼魂形象的描写不乏其例。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鬼魂形象有着共同的特点:鬼魂都具有超人的能力,一反生前的软弱,可以完成生前没有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剧作《窦娥冤》中鬼魂形象的分析,认为文学作品中对鬼魂情节的描写多是对故事的悲剧性的一种冲淡,是作者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的一种手段,是不忍心看到主人公的悲剧发展到极端,或者说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也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中的女性鬼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保留下来的一百多部剧本中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更为特殊的是女性鬼魂形象的塑造。文章从女性鬼魂形象分类和女性鬼魂形象的艺术特质两大方面来论述这一特殊的形象类型。主要讨论了冤鬼形象、情鬼形象及其舞台表演的形象性、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女性鬼魂形象中所浸染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鬼魂形象古而有之,但人鬼间的婚恋故事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众多的人鬼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大都要冲破层层阻碍、跨越生死,在礼与情的权衡中,或是结成姻缘修成正果,或是阴阳永隔遗憾而终。按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的不同,把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小说可以简单地归入以下四种类型:一.登门自荐  相似文献   

7.
鬼魂观念虽不始于佛教和道教,但释道二教都毫无例外地相信鬼魂的存在,并且发展了鬼魂观念;鬼魂观念也不始于儒学,可不少儒者同样相信宇宙存在着鬼神.毫无疑问一切鬼戏都在塑造鬼魂形象,敷演鬼的故事.于是鬼魂便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促成了鬼戏与儒释道之间的联姻.就儒释道而论,它们有仅千方百计地把鬼戏用为传播各自思想的载体,而且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鬼戏的内容以及形态风貌.而就鬼戏而论,有些剧目的确忠实地接收了并宣传了儒释道的思想;但更多的剧目对儒释道的接受是有选择的,它们对儒释道所采取的态度是“拿来主义”,并将之进行改造以丰富自己,实现自己的剧旨.也还有这样的情况,即鬼戏把儒释道的思想引入剧中不是为了宣传它们,而是作为对立面进行评判.本文即谈儒释道同中国鬼戏之间的关系,重点谈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剧情简介: 这是部比较深刻地描写人物内心的鬼片。8岁的科尔拥有许多超能力,他可以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鬼魂,对此,科尔感到十分恐惧,于是儿童心理学家马尔科姆决心帮助他。马尔科姆竭力去调查科尔拥有超能力的真相,并帮助科尔摆脱被鬼魂纠缠的恐惧心理。科尔在马尔科姆的帮助下开始和那些鬼魂对话并帮助了许多屈死的灵魂找到凶手。有趣的是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在科尔的一番话中马尔科姆发现自己也是一个鬼魂,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相似文献   

9.
关于鬼魂形象古而有之,但人鬼间的婚恋故事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众多的人鬼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大都要冲破层层阻碍、跨越生死,在礼与情的权衡中,或是结成姻缘修成正果,或是阴阳永隔遗憾而终。按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的不同,把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小说可以简单地归人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人鬼和谐——人鬼对立——人类反鬼,这是鬼话故事随社会发展的轨迹。佤族的鬼魂信仰是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佤族的原始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而今,由于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真正能够反映佤族历史文化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只有在传统的神话作品里面,我们还能够依稀看到真实的保留着佤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民间的习俗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还原佤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1.
夜晚的书香     
<正>读书,最好是晚上,情味特别。书香氤氲,夜晚,亦最是迷人。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的鬼魂,学究胆大,即与亡友鬼魂夜谈。亡友鬼魂指着一处破屋曰:"此文士庐也。"老学究遂问:"何以知之?"亡友鬼魂答曰:"凡人白夜营营,性灵汩没。唯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飘渺缤纷,烂如锦绣。""胸中所读之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是中西剧坛的两大名剧,都描写了鬼魂复仇问题,都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批判现实。在鬼魂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社会意蕴方面都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鬼魂复仇类志怪小说本身,研究者往往被其扑朔迷离的外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对其深层意蕴的探辨。笔者认为,对这类以描写鬼魂复仇故事为主的作品,应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深入考察,通过对其故事文本的分析,透析出其中潜藏的思想内涵,去审视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拟从颜之推所撰的《冤魂志》文本分析入手,对六朝志怪小说中鬼魂复仇故事的文化特性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能对其做出科学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助现实未有之鬼狐来表现生活应有之内容,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虚幻的世界中得以实现,让人感觉到生存的希望,蒲氏笔下的妖鬼狐精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人的意志和理想。其中的《窦女》和《聂小倩》便通过鬼魂复仇和鬼魂报恩两个故事寄托了蒲氏对人世间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5.
周承铭 《天中学刊》2011,26(1):76-80
《庐江冯媪传》是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冯媪也是小说的重要人物。鬼魂争夺"旧物"实是争夺主妇名分。小说的思想价值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虐待,揭示了中唐社会妇女地位的卑下;反映了社会对孤寡老人的遗弃,批判了人性恶和当时国家、社会养老救助体系的残缺;反映了作者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表达了李公佐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6.
鬼魂视角又称为死亡视角,也有人称之为幽灵视角。当代作家晓苏短篇小说《金米》以死人作为叙事角度,小说的叙述者由已经进入坟墓的死者胡根担任,讲述了九女终其一生守护金米的故事。小说从叙事功能,人物建构,和语言三个方面体现了鬼魂叙事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万福寺樗蒲记>是韩国古代第一部汉文小说集<金鳌新话>(作者金时习)的第一篇.它以14世纪中期日本侵略朝鲜王朝(壬辰倭乱)为背景,描写了梁生与战乱中死去的少女何氏的鬼魂相恋的故事,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8.
凶间雪山     
《音乐世界》2012,(24):68-69
剧情简介:影片述了一段飞鸟登山队前往贡嘎山攻克无人峰的故事。发生雪崩事故后,失踪的队员依次返回驻地,但彼此都认为对方已经死去,出现在眼前的是鬼魂。  相似文献   

19.
鬼魂形象作为《聊斋》人物画廊的一大景观,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通过鬼魂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丰厚的民俗风貌。而众多的悲剧性鬼魂形象,体现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那些美好善良、品德高尚的鬼魂又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及对人性弱点的观照,看似虚妄的幻想世界实是现实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奥特赛的被杀者的鬼魂(二九一)“奥特赛”是荷马的伟大史诗,其故事和荷马另一伟大史诗“伊利亚特”相衔接。“奥特赛”,十一卷记载着一些鬼魂。其中写道:“息米利亚人的城市,笼罩在云雾之间。那其间从未见太阳光线,但有死一样的黑夜绵绵。”(“奥特赛”,一九四七年商务版,第二册,第二一七至二一八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