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也是我们能否顺利完成一节体育课的保障。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对将要开始学习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课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对我们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对冬天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体育课基本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良好的准备活动,可使学生机体处于理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较好地完成体育课的任务。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论述了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意义,准备活动的类别及内容、准备活动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是初中教学任务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初中体育的教学任务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初中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教学成果,在实行准备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提高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水平和实效性。文章就目前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准备活动实效性的策略,探索初中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动之前做准备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身体能够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课时短,很多准备活动流于形式或被精减,对活动安全造成隐患,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中学生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如何上好成人高校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是上好一次课、提高课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要上好一次体育课,除了要重视基本部分教材的教学以外,还必须认真备好上好课的准备部分。准备部分的内容和任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组织起来,整理好队伍并清点上课人数,简明扼要说明课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准备活动是准备部分的重点。它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使全身肌肉群、关节韧带得到充分活动,特别注意对较弱肌  相似文献   

6.
李俊英 《体育世界》2013,(12):101-102,107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准备活动的充分程度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目前,体育课上准备活动内容单一,一般性练习较多,专项性练习较少,活动不充分,使得神经、肌肉及内脏器官不能很快进入运动状态,而后就进行课的主要部分,直接影响到上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组织高质量的课前准备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准备活动重要性。掌握做好准备活动的方法,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开放型”的准备活动,就是在体育课中,根据课的任务和教学内容,把准备活动阶段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引导学生设计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的任务是给予影响和指导,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过程更优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一、构建体育课“开放型”准备活动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哈尔滨,中小学冬季的体育课是以冰上活动为主.做好冰上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很重要的.冰上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学生上冰以前进行的身体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身体能够有准备地从平静状态逐步过渡到紧张的肌肉活动状态.如果不做准备活动,突然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分布在肌肉上的神经就兴奋不起来或者兴奋程度不大,和我们所做的动作就不能协调,这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把神经活动逐渐引向兴奋状态,从而加强各部位肌肉组织的活动协调能力,使动作灵活,反应敏捷,使内脏器官的机能适应比较剧烈的全身运动.同时,还可以把血液内的血糖和肝  相似文献   

9.
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虽然仅占课的总时间的五分之一左右,但由于它对促使学生有机体及早进入工作状态、为课的基本部分的练习作好准备、发展身体素质和防止伤害事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良好的准备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对保证课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必须做好准备活动,但怎样做才比较适合是值得很好的研究。当前一般体育课中对做好准备活动这一点重视是不够的,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单调枯燥,一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准备活动的作用最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众所周知,准备活动首先是让人体的器官和关节做好运动前的准备;二是为体育课的主要教材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三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正确的姿势,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技能。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安徽省26所普通高校3200名大学生假日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假日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有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丰富业余生活和调节身心;锻炼项目以球类、武术和健美操为主;锻炼形式主要是单独活动;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参与假日体育锻炼的两大因素是场地与器材设施不足和组织管理不力。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状况与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女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参与、情感投入和媒体宣传的关注等,对湖南几所普通高校不同专业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女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存在差距,对此提出改革措施建议,以促进女大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最佳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革,使其走进社区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不仅能节约体育资源,提高有限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体育到终身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灵魂和根本宗旨,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立足点。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有效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将对终身体育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根据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最近进展情况,以终身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了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校园体育文化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人、教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目前高校中制约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理性分析后发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对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中的一颗明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太极拳的诸多功能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能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真正能愉快而自觉地一生从事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它包括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时分配、课外体育锻炼等.体育课程不是一门学科的课程,而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对体育课程作广义与狭义的划分,往往不利于区分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为了进一步理解体育课程,我们应该弄清楚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体育课程(P.E.curriculum)与体育教学(P.E. teaching)有别,这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过程,体育课程则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身体锻炼这一重要部分,而身体锻炼这一部分是“教学“这个专门用语所不能概括的,应该说体育课程是介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一个中介系统.本文就体育课程研究的目的意义,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作一些肤浅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产生主观能动性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培养的几种重要途径,强调主观能动性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考虑的几点关键性问题,明确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锻炼不竭的动力源泉,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都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专  李平 《四川体育科学》2006,(2):94-95,98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大学生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接轨,也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所以,必须把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使其培养的对象在大学毕业后,仍然能够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为国家建设保证良好的体魄。  相似文献   

20.
以21名体育学院田径专项学生为被试者,测定了其在安静及按规定体力负荷至疲劳状态下的关联负变化(CNV)。研究结果表明,用CNV的某些指标,判断运动性疲劳是可行的。支持囊劳的产生与多处器官、细胞机能下降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