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中的战争辞令是其记言的主要内容和关注要点。战争辞令主要分为应战、求和、投降、复仇四种类型,纵观《左传》的战争辞令,呈现出崇礼的言说趋向。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洞悉战争辞令崇礼风尚的文本原因。从礼的发展、言说者文化修养和史官对礼的捍卫,可以了解崇礼趋向的社会时代原因。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行人这一外交群体依循周礼,运用辞令开展外交活动。礼对行人辞令有着积极的影响,使行人辞令呈现出委婉含蓄、文缓旨远、语设虚境等典雅特征;同时,礼的约束也使行人辞令在称谓和礼节性套语以及引《诗》取义上呈现出某些模式化倾向。礼与行人辞令之美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春秋论谏辞令大多收在《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史书中,虽然它们依附于史书,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论谏辞令多运用“总分”式结构,在修辞上主要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引用等手法.论谏辞令作家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和对辞令结构的精心安排,使文章说理更完整,气势更畅达.  相似文献   

4.
《左传》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同时在文学语言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它的辞令,言近而旨远,辞简而义深,委婉含蓄,雍容典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是应对语言的典范,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言:“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曲而美,其语博而奥”。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对《左传》的辞令进行探讨,所谓野人献芹,尚乞博雅君子辱教。  相似文献   

5.
《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其中的记言文字.有不少是出使它国的史臣专用之辞.这类文字,典而美,博而奥、婉约有致、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这些辞令作用非常:有的一言丧师.有的片言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7.
《左传》辞令的语言雍容典雅、委婉含蓄、雄辩犀利、刚柔得宜,具有高超的应对技巧;战国策士辞令是《左传》辞令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语言雄辩阔论、流畅明快、铺张扬厉、虚实并用,蕴藏着大量的攻守之术。二者虽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论说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找出二者的论说方法,比较其间的异同,这对于深入研究《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的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论说方法。由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使用的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些方法主要有诱之以利、示之以…  相似文献   

8.
《左传》善于写行人辞令,其中的记言文字,有不少是出使它国的史臣专用之辞,这类文字,典而美,博而奥,婉约有致,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这些辞令作用非常:有的一言丧师,有的片言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典型的一例。秦晋两国军队联合入侵郑国,兵临城下,在此危急关头,郑文公接受佚之狐的建议,面请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兵。烛之武却马上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委婉地暗示自己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老了,更不愿意再找麻烦了。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则含蓄而坚决地发泄出其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腹委屈牢骚,也吊足了郑文…  相似文献   

9.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史在文学上的成就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这主要归功于它的语言,尤其那些出使专对辞令。通过对《左传·成公》行人辞令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行人掌握并运用了丰富的交际语言技巧,不但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能起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效应。同时,行人辞令对后世的礼仪文化、文体及语言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屈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句中的“从容辞令”用现代白话该怎样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恐怕是从鲁迅以来,就没有一个较为公允的说法。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这样的话:“稍后,楚又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虽学屈原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可见鲁迅也没有正面解  相似文献   

12.
试论《左传》的行人辞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记叙了春秋时代列国之间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保存了许多有力而精彩的行人辞令。这些辞令,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而且也真切地说明了政治斗争、社交活动和论辩思维的辩证关系。单就古代散文而言,《左传》的行人辞令,可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是一个辞令兴盛的时代,辞令兴盛缘起于诸侯的争霸、士群的崛起,同时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助推剂。春秋重礼,故辞令温文尔雅,含蓄委婉;战国逐利,故辞令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相似文献   

14.
各类辞令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辞令的应用已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辞令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辞令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策士辞令的生成是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战国策士辞令作为一种时代文体,和当时的学术背景密不可分,百家争鸣的学术热潮则是其学术背景。文章重点通过文体背景、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三方面来综合论述战国策士辞令的生成背景。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期,周礼由形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礼”的时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献诗讽谏大都以一种微妙深曲的方式呈现出来:或以美为谏,把谏、戒、刺的含义隐藏在一片颂美之辞中;或于曲意逢迎中微露讽谏之意;或用善意引导、旁敲侧击的方式加以暗示、启发;或陈古以刺今,以希君王观古而悟今.这就是《毛诗大序》所言的“主文谲谏”.这种献诗方式的形成是由周代礼教制度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到了西周后期厉王、幽王时,礼乐渐趋崩坏,才出现直刺方式的献诗讽谏.然而西周中、前期形成的“主文谲谏”的献诗方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一些高校文学史教材中均能注意到《左传》中的行人辞令之美,这当然是正常的。但是,《左传》的作者本着实录的精神,也记下了一些起负面的作用,甚至是丑恶的行人辞令。而论者往往美丑不分,总是从美的角度去加以揄扬。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没有不美的,这显然不符合《左传》的实际情况。本文试从《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吕相绝秦》诸文中,选析一些人所共知的行人辞令,加以辨析。意在提示读者,《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既有其美好的东西,也有其丑恶的地方,切不可美丑不分,甚至美丑颠倒。  相似文献   

18.
该文例举了《左传》的几个描写行人辞令的精彩片断,对其中的行人辞令进行了美的归因和剖析,试图归纳总结行人辞令美的范式是利、礼、德三者的和谐统一,并希望通过挖掘发扬这种艺术之美,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使这种价值能对当今的外交辞令和交际辞令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西周、春秋时期,与言相关的教育有言教育和言礼教育。言教育培养学生直接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言礼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言礼教育建立在言教育的基础上,是对诗书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贯穿广义的诗、书教育,到了孔子,这两种教育便融于对《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不仅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它所反映的时代是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生产力变化大和意识形态以民为本观念进步的时代。这一时期反映在“诗三百”里的内容丰富,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其蕴含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思想方面,士大夫阶层忧国勤政、法治平等意识,以及“柔众服远”的羁縻思想等问题谈几点浅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