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开发学生智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语言为中介,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中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教学中,我反复探索,总结出开发智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语境”中开发智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语文教学要在“语境”中开发学生智力。它要求我们结合语文的语义情景解释词、句、段、篇,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课文的语义情景是影响学生理解字、词、句的重要因素。所谓语义情景,就是教…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行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行话,主要强调一点,即教师讲解文章的字、词、句,必须紧密结合语言环境。但是,单就讲解词语而言,有的教师不是辩证地而是机械片面地领会“词不离句。”请看《五人墓碑记》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相似文献   

4.
或是习惯了遵从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范式的缘故,每次在学生汇报字词预学的环节时,我都是只对词语的是否“读正确”做检查,而涉及词语的理解和朗读品味。便全是放在了课文的理解中顺势而行。想想。  相似文献   

5.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字不离词”,它是构成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词不离句”,它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再次,词语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词语教学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所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把单字放在词里,句里,段里、篇里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主要是指在阅读中识字,即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大纲说“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的识字教学,总是安排在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集中解决。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企图一举达到“四会”,  相似文献   

7.
从《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二期上拜读了福建同安教师进修学校蒋大营先生的《“词不离句”也有弊端》一文,受到启发;因而也对语文教学中“词不离句”的方法进行反思,觉得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束缚了某些教师的手脚,导致了词语教学方法的僵化刻板,词语内涵理  相似文献   

8.
<正>“审美语用”是一种教学取向,也是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学习语用,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语文之美。教材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里的逻辑思维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厘清各项语文元素间的逻辑关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用。  相似文献   

9.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居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种。一般来讲,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固定的。如“坚强”是褒义词.“阴谋”是贬义词,“太阳”是中性词。但语文教学有句老话,叫做“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说,教学字词句有关知识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教学词语的感情色彩知识,也应该这样:例如:“聪明”一般来讲是个褒义词,可放在初语一册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里,却是褒义贬用,恨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心情。“卖弄”一词一般来讲是贬义词,可放在初语一册朱自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能割裂;而是应该遵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情境的"五不离"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语文教学界前辈总结出的识字规律,至今仍然是指导识字教学的至理名言。学生识字通常是要以具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的。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儿童对生字词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识字量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如何让学生省时高效地识字呢?  相似文献   

14.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教一年级小学生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他们学词,而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15.
李振村 《上海教育》2009,(15):58-59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从事教育工作长达60余年,毕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斯霞老师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上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语教学中,语言、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能割裂,而是应该遵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情境的“五不离”原则。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抓“联系”□王冰清文章是一个系统,是由词、句、段等要素组成的篇章系统,词、句、段、篇之间相互联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段篇中的某些体现联系的关键性词句就能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会认的字”,要求只认不写;另一类是“我会写的字”,要求既会认.又会写。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难就难在一二年级识字量大,学生容易顾此失彼,生字遗忘快。而新课标要求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是一种不错的识字方法,但也有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段落教学的基本方法永昌县城关一小王建华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都习惯于依照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顺序进行。然而,由句到篇,中间就跳越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环节─—段。虽然语文教师往往把“分段”和讲“段落大意”作为最基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运用,统称语文教学的“双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着眼于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知识教学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在施行这个基本任务时,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为了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采用“死记硬背、单纯训练”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有的教师还在沿袭“多写笔下生花”的做法,要求学生十遍八遍地反复写生字;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一次次按笔顺书空,比如教“林”字,反复背诵“一画横,二画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