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淮分水岭地理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分水岭,顾名思义,就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分水岭。但在具体使用中,江淮分水岭具体指代的区域常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对江淮分水岭概念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江淮分水岭概念有自然地理学意义上及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双重含义。自然地理学上的江淮分水岭即是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分水岭,西北起始于黄河、长江、黄河三河交界处,经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江淮丘陵,向东以长江北侧岗地为界延伸至东海之滨。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江淮分水岭是指在安徽省相关政府文件中提出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二者在实际指代的区域上具有本质区别。针对一些文献中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简称为江淮分水岭区的现象,本文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须要明确的是"江淮分水岭"与"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本质上是不同的概念,在某些场合必须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本文依据"双创"教育模式理论,在教育内容、形式、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高校实施自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探索新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本文选取安徽省乡村振兴重要战略区域——江淮分水岭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城乡融合发展内涵和江淮分水岭区域特点,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融合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的江淮分水岭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14个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显示:2010—2020年,江淮分水岭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融合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包括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南谯区、田家庵区;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包括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大通区4个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低的地区包括金安区、裕安区、明光市、定远县、寿县5个地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创新创业的教育。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所以双创教育在目前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英语又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对它的学习也不可避免。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如何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英语的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创客教育虽发展迅猛,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诸如缺少实效性、义务性、趣味性等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创客教育需要从教学理念、政策支持、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层面协调推进,使高校创客教育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大受在乾隆四年(1739)至乾隆六年(1741)任安徽巡抚。他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以治安为第一急务,以基本民生为第一要务,实事求是,推动了符合江淮分水岭区域环境特点的农业生产,虽然整体上未摆脱"荒政"思维的影响,但他的治理经验中也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今人更应该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治理的科学性,对诸如环境的改造与适应、人地关系的可能性、地理空间的尺度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进行思考和回答。  相似文献   

7.
8.
以滁州市江淮分水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和分水岭区实际情况,选取土壤质地、土壤侵蚀、降水、坡度、海拔5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运用加权指数和与极限条件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研究区耕、林、草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作为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分别为174731.77公顷、283359.19公顷和188134.55公顷,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为25.26%、39.30%和27.20%。根据具体不同地区分别有不同最适宜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域分布提供依据,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49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区域综合治理情况和有关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但在多种因素限制下,目前区域综合治理在思想观念、协调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要想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综合治理开发水平,需要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改革创新综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双创”教育作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革实践,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相一致。高校英语教学以此为改革立意,对于育人体系完善、素质理念深化与现代化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双创”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思想不够完善、师资专业度不足、管理与主体特色缺失、评价体系不匹配等问题,及问题引发的不良后果。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深化“双创”理念入手,创新强化专业师资实践能力培训、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提高后备保障力等具体路径,全面提升高校英语教学“双创”教育改革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专业教育与公益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的重要内容.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角度剖析了专业教育与公益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提出高职院校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潮依然兴盛,但大学生创业企业生存率不高的现状同样存在。通过对大学生双创教育实施的宏观环境、创业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福建省内大学生创业现状的综合调研,结合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分析,发现高校双创教育中强化"创业生存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分段实施理实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依据基础学习、进阶学习、项目孵化、跟踪服务的不同阶段,强化不同素养与技能,从而加强"生存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方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站在院校本体视角来审视工作模式,发挥院校在工作模式建构中的本位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寻求对现实有最高效用的工作模式,促使在功能、效能上实现最大化,以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深处、细处。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人才的战略举措和改革方向。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和发展方向,也是市场环境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选择。文章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内涵、发展趋势、现存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几个方面来完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较大改进,培养专业知识过硬、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18.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是符合未来就业市场发展需要的。在诠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创业训练营"、"零风险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闭环"三维一体设计,为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对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文章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内容和思路、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需要学校、政府、产业等投入积极因素并建立互动合作的发展关系。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三螺旋"理论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制度体系、过程体系和保障体系建构组织制度的新结构,实现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联动发挥各自的主要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