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批评理论核心之一是文本细读法,在文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诗歌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利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分析方法,以约翰·潘安的诗歌为文本,从语言张力、情感张力、意象悖论、情感悖论四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诗歌语言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象对立,极大彰显了其语言及视觉的冲击力,再次佐证了新批评这一理论对诗歌学习和创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知识、文化,接受了作者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文本语言的学习。钱理群教授认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3.
兴盛于20世纪末的文化研究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借鉴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但又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将文本的内涵扩大,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通过考察新批评和文化研究在文本解读分析,对两者在文本观念和批评策略上的的借鉴和超越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本·社会实践——话语理论发展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原为现代西方语言学用语,自美国新批评引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后,相继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流派流行开来,并最终成为了当今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本文试图从语言、文本和社会实践三个不同层面,来梳理和分析话语理论的发展历史,并重点论述了福柯的话语理论在这整个过程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条件。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既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文本,又要重视文本中的语言因素,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上课时才学得有劲,学得轻松,学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倾向,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脱胎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中国传统"点评"相结合,经过孙绍振先生"文本微观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尊重文本""立足语言""注重方法"的特色,这与新课程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发现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体的现象:文本被图解、语文被泛化、文本被架空、语言被虚化等。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提出了四条对策:紧扣文本直面语言,反复触摸,培养语感;抓意蕴深刻处,咀嚼语言,加深感悟;寻找学生情感触发点,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细读"对于文章的品阅是有积极作用的,面对教学文本,只有细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感受语言,才能摆脱浮躁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语言的芳香。语文的"细读",既要引领学生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一、细读,读出鲜明的情感细读,是对语文文本的细细品味。文本的字里行间是深深的情感,是鲜明的观点,是生活的再现。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的芳香,唯有"细  相似文献   

9.
孙世红 《广西教育》2011,(28):51-51
语言文字具有厚度、深度和温度,蕴含了一定的情感性,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语文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厚度、深度和温度,进而体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潜在的魅力和美妙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低效,其中表现为课堂解读文本的无效或低效。教师文本解读主要存在的问题:迷醉形式,架空语言。学生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阅读期待较低,缺乏情感共鸣;疲于应付"应试训练",个体经验介入不够。细读文本,要重视内容确定、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1.
语用型文本侧重于汉语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2.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传播是语言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使文本语言有效地转化为有声语言并由有声语言表达主体高效地传递给受众,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课题,也是有声语言表达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信誉度、被接受度和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入手,分析了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有效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时,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信息载体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传播技巧与方式的选择与有效传播的关系以及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较全面地研讨了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传播中各环节的有效传播途径,为文本语言有效地转换为有声语言,并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寻求一些有用的方式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韦芳 《现代语文》2010,(7):59-60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吸收了新批评派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对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活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多运用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反映人物。其中,人物语言也是作者精心着墨。学生学语文,则应当抓住这些,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实现理想的读懂文本。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解读是从西方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其中对宇文所安治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是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宇文所安治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实践独树一帜,既有对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继承的一面,也有对其超越的一面.对宇文所安汉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有助于弥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不足,扩大研究的视野,由此在中西方异质文化的宏大视野背景下,互识、互补、互证,共同探讨、阐释中国古代诗学.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和运用目标语国家的意识和文化进行交际。鉴于这个宗旨,我们的教学除了依赖书本中的印刷文字或符号来进行的文本教学以外,还需渗透大量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社会习俗、语言环境、体态语言,以及语言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能力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非文本语言现象。交际离不开文本知识,但同时也离不开非文本语言现象。文本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非文本内容却是鲜活的、具体的、富有意义的,它体现在交际的整个过程,涵盖了语言运用的各个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非文本现象不是语言本身,无法用规范的语法和严谨的文本语言去套用它,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钱玫瑰 《小学语文》2009,(11):19-21
文本语言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和各类知识,小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既是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前者是指一个人无意识地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后者却是有意识地学习并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在无意识和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结构主义的出现,英美新批评逐渐式微。但新批评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销声匿迹。相反,新批评"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依然在指挥我们"[1]84。它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经融入理论谱系之中,甚至得到了普泛式的运用。"文本细读法"就是其中的一点。国内文艺理论学界对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关注度还有欠缺,鉴于此,笔者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新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法"与国内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法"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是十分重要的。文本对话不能够只停留于表面,而要借助对比品读、深入品读、反复品读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感受文本意境、触摸文本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