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和合文化为孔子儒家思想所融合,继承了和合文化,充实了和合文化,突出发展了和合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弘扬了和合文化。古代儒家思想与和合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今天深入研究开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和合文化为孔子儒家思想所融合,继承了和合文化,充实了和合文化,突出发展了和合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弘扬了和合文化.古代儒家思想与和合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今天深入研究开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合"文化是以朴素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以道德修养为核心内容、有着广泛性和完整性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真正活的生命,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与文化资源。因此,应深入发掘"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用"和合"的思维、方法、内容和价值目标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和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从"和合"文化的主要内容看,其旨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及个体身与心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统一.这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和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它对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制度构建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和合”文化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大学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和合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科学,它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质上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包括辩证发展的文化.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构成了整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价值观在融合、统一和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和合精神始终发挥着内聚力的驱动作用。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而和合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最终必将在"融突和合"、"求同存异"、"和合而生"的嬗变中走向和合的境界,从而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历来处在主导的地位,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是社会组成最基本的单元,要想社会和合就离不开人的和合。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具有深刻内涵及其精髓。重新研究和探索"和合"文化对人及当今中华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崔园萍 《文教资料》2006,(25):64-65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个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在“和合”文化中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下一个成功实现合作办学的例子,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墙被拆除后,泛在学习已经悄悄进入教育实践,且前景不可估量。中华"和合"文化的泛在学习,是关涉思想政治课教学、学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全新的前沿课题。一、中华"和合"文化泛在学习的内在依据所谓泛在学习,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任何内容。在泛在学习背景下,中华  相似文献   

11.
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丰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关于生态、文化、外交和道德等方面的理念,并运用和合思维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彰显了和合思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尚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有家"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并在历史传承中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不懈求索的社  相似文献   

13.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数千年来,它一直是指导中华先民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今天我们倡导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思想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合"思想既代表了中国外交主流方向,又对我们构建和谐世界,共建人类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从"尚和合"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向入手,阐发了"尚和合"文化传统的时代价值,论述了"尚和合"文化传统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新时期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战略.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和谐、团结、平等、人本、发展等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大学构建和谐校园,发扬求知、求真、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互助、仁爱、与人为善的良好人际关系,建构大学制度,凝聚大学精神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用“和合”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开放、理性、有序、公正、诚信和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的同时,"竞技体育异化"的消极后果给奥林匹克宗旨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中华武术文化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武术文化的"和合思想"对竞技体育异化消解的可能,探询武术世纪之行的文化理路,以期待中华武术文化进一步为世界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从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将"和合"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有利于使课堂活起来,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