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珍  封志明  杨艳昭  施慧  李鹏 《资源科学》2020,42(2):394-406
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则是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已有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完成了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条件规则的综合评价法更适合进行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②西藏超过3/4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大部分分布在藏西北地区;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16.78%,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昌都市澜沧江上游以及山南和林芝北部地区;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5.83%,集中分布在藏东南、一江两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河谷绿洲地带;③西藏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有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人类生活的乡镇驻地及村庄居民点分布占比随着人居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而增加,代表高原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放牧点和古塔庙宇及文物古迹两类乡村居民点则反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西藏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分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住宅建设的迅猛发展,有关于住宅销售市场的新卖点、住宅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住宅建设的新技术的探讨也逐步升温。住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商品,它不仅体现社会的经济地位,而且还要满足不同的品味、文化和使用功能等个性要求。住宅设计的多样性体现在小区楼群组合、环境空间、单体建筑的户型和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建筑师的作用更不容忽视,他们的作品和成就引导着用户和市场,设计和市场之间相互促进,这正是住宅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对城市环境有着一定的美化的作用。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就将人居环境设计的内容应用到其中,从而将现代化园林特点和中国特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本文通过对园林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将直接影响到它的今后走向。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将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资源科学》2008,30(5):648-653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③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表明,气候适宜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14%,相应人口占98.22%,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各占14.06%和22.77%,而相应人口仅占1.62%和0.16%,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气候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为中国城市的都市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力,现代城市建设的都市化趋向,导致了水泥森林在城市中心的普遍出现。本文在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发展、城市化以及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字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适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  相似文献   

8.
以大连市为研究对象,对其2001~2010年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分析,以探索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为建设宜居型和谐城市提供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尚处于初、中级协调发展阶段之间反复波动,因此应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大连引上和谐社会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9.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适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过去仅仅追求一定的空间作为栖息之地的要求,发展到了创造适宜于人们生理、行为、心理及社会等需要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提高整体居住水平,不仅体现在室内现代化,室外同样要现代化。居住水平不能只理解为人均居住面积,居住外环境是居民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住宅内部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是居民进行日常室外活动和锻炼、相互交往、接触自然、保持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场所。只有使人居住外环境的质量水平跟上人均居住面积水平,才能真正达到居住水平的提高,步入小康社会。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确实令人担忧。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进程时间缩短,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化代价巨大。一些城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布局和人居空间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向心城市向环状城市转变,城市功能从二维空间区分向多维空间划分,不再建集中的文化休息公园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倘若你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凳子上静静作画.跟乡亲亲切畅谈.带着相机游走在大街小巷,谈笑风生地跟学生交流.那或许就是吴良镛。他毅然接受了历史的发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和困境、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5个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近40年初、终霜冻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青海科技》2001,8(2):34-35
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的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和德令哈5个代表站,用1961-199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2.0℃、0.0℃、-2.0℃三个温度等级,分析近40年来初、终霜冻日及无霜冻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明显延长,与60年代相比90年代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近半月,无霜期延长20多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居环境的分析总结,阐述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和生态良好、密切结合现代生活,便于休闲游览、景观优美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园林,必须把握作为人居环境,特别是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强调安全、生态良好、宁静优美、方便舒适、保障隐私、称意可心等综合性设计的原则,即设计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上的人居环境物质代谢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并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中可资源化利用的粪便、尿液、有机垃圾等组分均被视作废弃物而耗用大量的基础投资和运行费用对其进行处理。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原则对人居环境代谢系统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从而提供一条从本质上解决人居环境物质代谢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景观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妮娜 《软科学》2009,23(8):101-103
通过分析人们对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的认知过程,以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村民行为心理上的变化和影响,探讨新的环境、新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传统的乡土景观相互融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可实施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如何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目标,也是我们广大城市建设工作者的责任与首要.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主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必然引起全人类的重视。本文在对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1推行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总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