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这一艺术手法存在着一个“事”、“情”、“理”的层进关系,因为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理”。如果说“事”是土壤,那么“情”就是土壤里生长出的大树,而“理”就是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然而,在实际的评论分析中,人们论及最多、最深的是其“情”,而对其“事”,特别是其“...  相似文献   

3.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提出暂缓应诏、奉养祖母请求的一份表章。史载:“晋武帝嘉其诚款,赐奴裨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文选》李善注引《华阳国志》)其文居然使晋武帝受到触动,从而收回成命。是因为此文通篇于简洁练达的笔墨中传达出人间至情.字里行间充溢着人情味。  相似文献   

4.
刘娴 《文学教育(上)》2010,(15):120-121
李密《陈情表》抓住了一个"情"字,以亲情、孝情、忠情入手,以情托理,既委婉地说出推辞就任的理由,又避免了得罪皇上,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解读与合理传承孝道文化,是当下语文工作者必须担负的—个职责。本文拟就通过对《陈情表》一文的解读,谈谈笔者对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陈情表》之“孝”科学解读《陈情表》(2014年苏教版新教材语文必修五)是以“孝”感人之名篇。说“忠”,首推诸葛亮的《出师表》,言“孝”,则必提李密的《陈情表》。《陈情表》全文四段  相似文献   

6.
古代士林中常有“读《出师表》不流泪,此人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此人不孝”之语。这两篇散文皆以情愫殷切动人而名闻于世。二者中的《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苦衷而上的奏表,除了以“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外,那成熟缜密的文思,匠心独具的  相似文献   

7.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孝的地位意义”、“行孝之法”和“孝的教化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孝道”。  相似文献   

9.
10.
一、整体阅读,立足本 师:《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章。作将自己的感情委婉真挚地倾诉出来。获得了读最大限度的同情与共鸣。挚情是《陈情表》的生命。李密的一腔衷情是敬奉给谁的?他又是对谁倾诉的?当时那个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听了他的诉说之后有没有动心?你本人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艾功 《学语文》2008,(6):17-17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于是,不少论者认为《陈情表》是凭借其独树一帜的抒情方式,在“孝”字上大作文章而感动晋武帝,最终流传百世。其实不然,哀哀孝情只不过是其抒情的外核。真正打动晋武帝的却是其艺术地传达的内核——忠情。  相似文献   

12.
话说公元26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李密成为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下诏再命李密出仕,先拜其为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后除为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占人常云“一仆不事二主,一臣不事二君”,作为蜀汉忠臣,李密自然不愿变节于新朝;但如不就职,无疑会招致晋武帝的猜忌而招致杀身之祸。李密进退两难,他的一番巧妙言辞,一腔至真之情,不仅替自己解了围,而且赢得了晋武帝的称赞——“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再一次拜读完李密的《陈情表》,为他的巧妙说辞而折服,为他的拳拳孝情而感动。  相似文献   

13.
“表”是古代实用文体,古书训“表”:“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文心雕龙·章表篇》说:“表以陈情”。作为臣子向皇帝陈述请求的文体,“表”有感情,有文采。《出师表》和《陈情表》情辞并茂,情尚诚信,辞尚精巧,这主要受文体特点、作者自身修养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一文体特点。表文读者是皇帝,写作目的是陈述请求。前者要求情信,即站在一定立场的真情。诸葛亮站在报先帝忠陛下的立场,是以国为重的真情;李密站在尽孝立场,是以孝为先的真情。后者决定辞巧,即讲言辞。诸葛亮追…  相似文献   

14.
《陈情表》是千古名篇。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其语日“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作为语文教材,今天不少人也偏重对《陈情表》语言技巧赏析,这固然不差。但是,却忽却了“知人论世”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司马炎其人。  相似文献   

15.
【预热与蓄势】 1.“表”是一种怎样的文体?你以前有没有接触过这类文章?它们一般会写些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6.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旨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性至情之文,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穿透时空,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7.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旨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性至情之文,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穿透时空,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8.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初三册注:“(终鲜):终于没有。”显然.这儿把“终”字理解成为“终于”。这个解释是很随意的.编者可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句子形式上不美,破坏了文章的整饬美。“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一个对偶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既”和“终”的词性应该相同。“既”是个连词.“终”也应是个连词。最顺畅的解释应该是“既……又”.当成并列来理解.学生基本上不用看注释就能继续通读下去。把“终”解释成“终于”.破坏了原本顺畅的语势.据此可以初步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9.
《古文观止》对李密的《陈情表》作了如下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至性之言”,足以令人动容。尽管李密当时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也有怀念刚被司马氏灭掉的蜀围的想法,更有伴君如伴虎,前途未卜,不敢贸然出仕的忧虑,  相似文献   

20.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5,(10):24-24
《陈情表》是亡蜀降臣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请辞”奏章,全文紧扣“孝”字叙事抒情,一宇一句皆发自肺腑。《古文观止》评论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奏章中通篇没有表忠心的字样,而晋武帝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辞”,并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