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题材类型,由于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反复阐述与界定,它们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两个基本的文学史概念.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政治倾向文学向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这一发展走向着眼,考察郭沫若上世纪前期出版的《女神》可以发现,它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也是第一部革命浪漫主义诗作,更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文学的启动器,是连接政治倾向文学和政治斗争文学的桥梁。总观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其文学史意义都体现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政治倾向文学向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这一发展走向着眼,考察郭沫若上世纪前期出版的《女神》可以发现,它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也是第一部革命浪漫主义诗作,更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文学的启动器,是连接政治倾向文学和政治斗争文学的桥梁。总观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其文学史意义都体现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6.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跨越了当代文学的17年、"文革"和新时期,历经不同文学样态的风云变幻。当代文学研究视阈下的浩然分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大体经历了政治批评、回归历史、主体审美和多元走向四个阶段,折射出整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同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尚未建构起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主要原因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潮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狗熊掰棒子式的否定性思维。治本的策略是建构文学史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它是一种"大文学观",其基本内涵,一是在历史发展和中西文化浑融的宏阔背景上考察当代文学的自然生成形态,把握其发展走向,二是以开阔的心胸承认文学的多本质性和多形态性,三是牢牢把握文学史发展中的艺术创新性。以此标准对当代文学进行整合性思考,包括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合,十七年、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整合以及新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整合,便可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基本脉络和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重写文学史"这一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核心面向之一。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重写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只是8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事件,更是自现代文学产生以来就贯穿整个文学史而无法抗拒的历史思想潮流。广义而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建设者们或隐或显的文学思想诉求,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学参与姿态。它在80年代被正式赋予了学术的内涵,但却上可追溯至现代文学的源头,下可延伸至不断发展的当今文坛,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孕育下新生,也从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中汲取力量而发展。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重写文学史"这一问题,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文学发展的挑战,以更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学发展的调整,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发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现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的确认以及转换,成了现当代文学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文学史写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学经典形成的机制比较复杂,文学经典的消解除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外,还有复杂的文化因素。现当代文学史构建中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消解都与人们重新发现那些当时非经典作品中的当代因素和新的审美价值有关,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国际文化环境、地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在其阶段性发展中,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这样的历史命名.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史入手,结合自己参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强调可能性在于极力呈现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景观,局限性在于开放性教材和个性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实际困境,在于当代文学史写作中主观性的不可避免、政治禁忌的无法回避和当下文学的纷繁杂乱。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灌输文学史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求。要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文学史当做一幅"地图",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景",获得对作家、作品鲜活而独特的感性体验。同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文学史"地图",而是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充当作家作品与学生的"中介",用自己的"人生"去激活学生的"人生",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既"为艺术"又"为人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庆生教授主编 ,王又平教授、杨振昆教授为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的成果。作为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 ,该书采取新的文学视点来观照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 ,通过对文学史实的叙述和文学创作的评述来勾勒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在地域上不仅评述了大陆文学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 ,这是一本有新视点、新材料、新观念的文学史力作 ,是新世纪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这本当代文学史简明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中国当代文学史无疑是最具前沿特征、最具挑战意义的。在"重写"的名义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虽有许多新的版本,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切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结合当前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对之进行一种个人化的重述更为合理。文学史的重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论写作能力,切实适应当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文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境遇也是如此。这与消费社会、学者的研究倾向、教师不能适应受众需要有关。走出困局,应该重新确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品格,建立在读者需要的文学审美教学内容体系,辅以文学史的教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品格定位。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亲密邻邦,历来重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与力度尽管不如当年,但依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汉学——文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俄罗斯圣彼得堡2003年出版《上海人——中国作家作品集》、莫斯科2005年出版《中国文学史指南》,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2004年编辑出版《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远东文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从中可见近年来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有一位紧扣当代社会脉搏、密切关注文学走向、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一路同行的学者,他就是著名文学史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庆生教授。  相似文献   

20.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竞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