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监察制度自秦汉创立,在隋唐时期得到重大变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御史台制度。特别是唐代的御史台机构完整,所属台、殿和察三院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扩大,对唐代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唐代御史台制度的发展历程出发,简述其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并结合我国现行监察制度的实际去寻找一定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五)御史台 也叫“兰台”,这一时期变化最小,基本沿东汉之制。长官为中丞(北魏叫中尉),属官有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东晋起增检校御史,分别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弹纠违法者。总的说来,由于是皇帝“耳目”,因此,越来越受重视。  相似文献   

3.
近来读到霍志军先生的《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这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唐代御史与文学》的基础上后续研究的又一部成果。早在作者2007年赴陕西师范大学跟随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时,其就有了一个更为长期、宏观的研究计划,因为"唐代御史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厚的选题。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时期,也是监察制度发展完备时期。唐代为预防腐败,保证官员廉洁履职、恪尽职守,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备的监察体制,御史台即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唐代地方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监察制度。唐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和变革创新,对唐代的反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御史活动是唐代笔记小说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首先,闲话是产生笔记小说的基础,唐代御史职业生涯的传奇经历,正好为民间闲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次,御史文学家以其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为背景,记述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丰富了唐代笔记小说创作。再次,唐代御史由于职事活动、宦海浮沉等原因,出入于馆驿、客舍之中,其流动性为搜集故事、小说传播带来方便。唐代笔记小说的繁荣是包括御史文士在内的有唐一代的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初唐富嘉谟、昊少微在北都晋阳创立的“富吴体”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本文通过对该文体在内容、写作特色及对古文运动的贡献的探讨,结合“富吴体”在晋阳创立的原因,论证了晋阳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且为唐代的重要文化名城,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7.
唐代谏议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以较完善的体制,将谏议活动规范化,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手段。这些规范,大多存于《唐六典》、《唐会要》中。由于唐代诗人大多有谏官经历,其诗歌也涉及唐代谏议制度的规范问题,有些能填补史载之空缺,月给谏纸、谏囊献书、避人焚草等即是如此。它们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谏官的参政议政活动,而且还为完整认识唐代谏议制度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唐代婚姻习俗与妇女地位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唐代婚姻作为“人伦之始”和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而贯穿于整个婚姻礼俗中。唐代婚姻习俗既有封建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务实开放的一面。这一特点决定了唐代婚姻习俗中在坚持传统的“男本位”原则的同时,也出现了“男到女家成婚”、“夫从妻居”婚姻生活的新格局。这是唐代妇女地位较高而在婚姻习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唐中后期宦官参预司法是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表现,虽然在不同时期宦官用不同的名称和形式进行参预,但与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的消长是相辅相成的.宦官超越其职掌而参预司法,不仅打乱了原有的中央司法系统,侵夺了大理寺、御史台、刑部的司法权,还直接破坏了唐中后期的法律制度,加深了政局的不稳.  相似文献   

10.
唐代 “寡母教子”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很多教子有方的寡母,堪称杰出的教育家,元稹、李绅、颜真卿等人都是少年丧父,在寡母的悉心培养下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唐代"寡母教子"现象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家庭教育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辍朝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述唐代辍朝的资格、时间和管理机构,认为唐文宗太和年间是辍朝制度的重要改革时期,以此为界,唐代对辍朝资格的规定前宽后严,前松后紧;并认为辍朝资格的变化与唐代政治形势相关。指出唐代辍朝制度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的体现,是封建帝王控制朝臣、维护皇权和实施教化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3.
保辜制度起源较早,但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却是唐代的事。现存的《唐律疏议》中规定了保辜的类型、保辜适用的范围、保辜的期限、损伤程度的界定、伤害人处罚的规定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唐代保辜制度对上述问题的规定,可以深入分析唐代保辜制度自身的特点,可以透视其立法基础,这对当前的学理研究和刑事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向往长安,留恋长安,从很大程度上是由唐初的关中本位政策决定的。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人志士谋取功名的最终战场,这里汇聚了唐王朝最优秀的文人学士,他们在这块热土上抒写着大喜大悲的人生。长安是唐代诗人心中永远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本文从政治、科举取士的角度分析、阐释了唐代诗人的"长安情结"。  相似文献   

15.
“桂州-广州”线诗路的形成由来已久,可从历史传统与文学传统两个方面上溯至秦朝。至唐代,岭南本土文学处于缓慢发展期的同时,大量文人因贬谪、入幕、漫游等种种原由经“桂州—广州”一线进入岭南,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路文化。但唐代“桂—广”线上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因而诗路发展情况具有创作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创作时间上的差异性。同时此条诗路因水上交通发达,又存有大量纪行诗与送别诗,由此形成了创作题材多江行诗,创作手法上虚实结合及创作情感多样化的诗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古代女子的拜礼以“肃拜”为正。唐代女子“肃拜”的拜仪分为两种 :一种是席地而坐时女子所行“肃拜”礼的拜仪 ,即两膝跪地 ,两手掌至地 ,腰与地平行 ,头略低 ;这种拜仪适合于妇女初见公公和婆婆、宫人对于国君和皇后 (或皇太后 )以及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场合。另一种是坐用床榻以后女子所行“肃拜”礼的拜仪 ,即“稍作鞠躬虚坐之状” ;这种拜仪一般适合于大多数场合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8.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为仕女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学理支持,并开启了新的文艺美学走势。唐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践行了六朝人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为诗歌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唐代诗人将仕女画的“骨法用笔”、线条勾勒和敷彩设色等艺术技巧施之于诗歌女性形象描写中,从而刻画出“气韵生动”的女性形象。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上的互通、互渗不仅体现在高超精妙的技巧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艺术精神上。  相似文献   

19.
“夫妻合葬”是唐代社会一种广为流行的丧葬习俗。“夫妻合葬”习俗所蕴藏的性别文化内涵在于“妻从夫葬”,这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丧葬礼俗文化中的反映。在唐代“夫妻合葬”习俗中,“妻从夫葬”居主导地位,但“夫从妻葬”的合葬形式亦不乏其例。究其原因,与唐代社会开放、唐人礼法观念较松弛以及女性地位较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兴盛期,不仅涌现出许多书法名家,而且形成了不少书法世家。书法世家在唐代的形成,既与毛笔手工书写的时代大背景相关,又与唐代尚好书法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书法是唐代士族普遍注重的家学,成为士族保持优良门风的基本要求。唐代书法世家是士族保持家学和门风的结果,以唐前期最为繁盛。唐代中后期,随着士族“衣冠荡析”,门风废替,家学零落,书法世家也渐渐衰落。唐代书法世家承前启后,在笔法传承中发挥了接力作用,他们为法书名品的守护和递藏作出了积极贡献,还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碑志佳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