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简要阐释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其历经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及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相似文献   

2.
美国知名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苏茜的世界》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运用女性哥特的文学理论,解读分析小说《苏茜的世界》中的露丝·康纳斯的人物形象。露丝·康纳斯所具有的超自然的能力,她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我,以及她不断尝试书写属于女性自己的写作,使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女性哥特色彩。  相似文献   

3.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埃德加·爱伦·坡的经典恐怖小说之一。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及淬炼的语言充分彰显了19世纪初文学的哥特情调,即对死亡、恐怖、复仇的病态迷恋。本文以哥特小说主题、《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所蕴含的哥特式听觉及视觉艺术展开分析,探寻爱伦·坡笔下通向毁灭的人性之冢。  相似文献   

4.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哥特手法在爱伦·坡的众多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令人惊悚恐惧的场景。这种恐怖达到一个极致,便向它的相反面转化,使作为载体的故事情节呈现了一种异样的文学之美,从而被赋予了反传统的美学艺术特征。短篇小说《阿芒提拉多酒桶》作为爱伦·坡的短篇代表作之一,以复仇和死亡为主题,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复杂,但却有着浓郁的恐怖气氛,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这种创作特征,实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恐怖小说.他的恐怖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又对其进行了扩展.<厄舍屋的倒塌>是一篇优秀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小说从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心理刻画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的哥特小说《黑猫》和《泄密的心》在继承了英国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坡的小说中,由于叙事视角的变化,使作品在更多的层面上呈现出情节的丰富和人物的多变;对纠缠于极端矛盾中的人物内心的深层挖掘,又使作品专注于对心理状态和心智之间的相互转变的探索;在达到一种"效果或印象的统一"的同时,更使作品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8.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围绕对人的"在"的勘探,突现了这部作品"小说之应为小说"的诗性特质,同时通过揭示以"人的存在"为目的的哲学思考。结合叙事、梦幻叙述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不但使"人的存在"这一中心主题的探索深入到人的本质层面,使该作品对"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且以哲思、叙事等手法为点面的创作方式颠覆了小说传统。是昆德拉对"小说是对多种意义阐释的可能"这一观念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诗歌,哥特式文学元素随处可见。死亡的主题、阴森的场景、诡异的气氛、恐怖的意象在爱伦·坡的笔下却被赋予了诗歌忧郁美的风格,因此造就了一位曾被称为"美国最伟大作家"的诗人,同时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个既怪异又哀婉的凄美画面。本文将从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作品《乌鸦》入手,分析哥特式文学理论是如何在这首诗歌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谈歌这部《大舞台》把刘熙载《艺概·文概》所细分的十八种叙事方法全用上了,甚至连"批注"也被拿过来变成了小说的内在要件.叙事方法综合多变的运用,使《大舞台》获得了时空交错、整散结合的全新结构方式,而体现"谈歌式调侃"的精彩语言就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助进器.《大舞台》的叙事方法,适应了"键盘时代"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读者的阅读取向,是小说审美观念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大舞台》是一部"键盘时代"小说创作探索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哥特式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小说 ,小说里充满古堡、神怪、巧合等因素 ,它对后来的作家有很大影响。现代哥特小说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艺术认识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和诗人之一,他的哥特式小说,特别是由他首创的心理哥特式小说,直接推动了现代推理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并对美国文化、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爱伦·坡文学创作的背景出发,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了爱伦·坡小说中的意象,以期为爱伦·坡哥特小说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青年》是一部看似传统实则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小说,小说借助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架构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注,其中涉及城乡文化的对立、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的对抗以及现代都市文明病等一系列具有现代色彩的命题。小说中所述及的人和事都留下了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烙印,记录了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张恨水对社会人生的特殊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5.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构主义是金岱提出的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之一,是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批判主义、主体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整合与超越。金岱在其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中展现了文化建构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并提出"我世界"观念,使个体与社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体现了与文化建构主义的互文性。金岱在这种互文性中实现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相互转化,故其创作的小说也被称为"哲学心态小说"。  相似文献   

17.
彭静 《职大学报》2008,(3):64-6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时诠释南方历史、文化和传统起着与长篇小说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里.他成功地运用哥特手法、时序颠倒及并置对照等技巧,讲述了美国南方社会中一位贵族小姐一生的悲剧,从而表现了美国南方及西方现代社会中人心的压抑,精神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8.
在"京味小说"中,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北京的人、北京人的语言都是这种文学题材的一种标志性存在.虽然时代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得"京味小说"中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过程的整理,总是能够理清脉络并追根溯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京味小说",认识"京味"."京味小说"作为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形态,以其风格现象引人注目,特别是新京味小说,它不仅继承了旧京味小说的传统,在新的时期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9.
哥特式文学是一种文学派别,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部落,盛行于英美十八世纪,大多都具有恐怖阴暗的氛围,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消极面以及社会的罪恶和阴暗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人性道德和社会制度等问题。哥特文学在文学层面上展现了当时英美社会的宗教文化,探究哥特式文学的艺术性和精髓,能更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和历史风俗。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的产生与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它既是18世纪中期一部分英国文人的怀古热情的产物,也是一种非古典主义美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