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教师或卖力地捧着课本"说文解字",或让人应接不暇地展示着一道习题的多种解法,同时不断询问学生:"懂了吗?会了吗?听明白了吗?"学生也不断地点头示意"懂了""会了""明白了"。然而,一看课后的作业却发现,所谓"懂了""会了""明白了"只是真实的"谎言"——我们以为已经讲得"很明白清晰"的知识或者方法,在学生的作业中表现得还是那么的"糊里又糊涂"!于是,我们这些教师就非常不解并痛苦着:为什么"你不懂我的心"?为什么你们明明没有懂,还要骗我说"懂了"?  相似文献   

2.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王爱民 《山东教育》2012,(Z5):53-54
老师讲着力点是在"传授"上,希望通过"讲"来达到让学生"会"的目的。在这种思维的制约下老师最经常从嘴里说出的一句话是:"明白了吗?"或是:"懂了吗?"如果学生回答"明白了"或是"懂了",老师就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按照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学生学习体验如何,是否学到了方法,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等等不关心.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喜欢问一句"你们都懂了吗?还有问题吗?"等所有的学生说"都懂了,没问题",老师就满意地开始讲下面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都懒得去思考什么问题,因为当老师问的时候,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说不懂或者有问题,那么就会影响老师讲下面的内容,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  相似文献   

6.
杨荣平 《师道》2005,(10):13-13
老师们下课前常会对学生说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7.
现代的教育理念不在于问学生"你懂了吗?",而是问学生"你学会了吗?"因此创设问题的情景,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积极地思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一脸的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时,学生梳理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后,我把例行公事式的提问"今天你懂了吗"换成另一个话题: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真是没想到,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课     
<正>老师:中文并不难学,你看这是山羊的"羊"字。羊不是长了两只角吗?懂了吗?学生:懂了。老师:这是"牛"字。学生:那"牛"为什么只长一只角呢?  相似文献   

11.
嵇玉香 《教书育人》2011,(35):63-64
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能只用"会了""懂了"这些词眼来概括,其实在"会了""懂了"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疑问,只是有的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质疑,或即使有了质疑只是提出一些简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懂而不会、会而不能"到"懂而会、会而能"体现了学生日趋完善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受内因(自已学)与外因(教师教)共同推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懂而不会、会而不能"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自然离不开解决问题,更离不开高考.当下,全国的高三师生都在紧张有序备战2013年高考.此刻,若能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会而不能"现象并尽可能消除之,对改良高考复习、提升高考成绩无疑是大有裨益.下面,笔者就高三数学复习中存在"懂而不会、会而不能"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上新授课时,讲完课,我会习惯性地问学生:"新学的知识大家都懂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懂了。"这时,我会满意地点点头。这种现象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恐怕也屡见不鲜。有时我也想,这其中或许有"滥竽充数"者。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举起"不懂"的手,说不定会受到老师的严厉警告:"上课要注意听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里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书面测试时,诸如公共汽车上,你愿意为没座位的老人让座吗?公共场所有个水龙头在流水,你会去关吗?捡到了钱包你会主动交还给失主吗?……这些问题,只要是读得懂题意的人都能得满分。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乐观——能讲不能做,言行不一致,这是目前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通病。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对文本细节的研读进行"备课"了吗?我们所进行的文本细节研读对学生"有用"吗?是否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否所有的文本细节都值得研读?这些文本细节有轻重取舍之分吗?哪些文本细节是最有教学价值的?这些最有教学价值的东西哪些是学生已经懂的,哪些是可能懂的,哪些是不懂而需要我们老师启发、引领、探究甚至讲析的?到了这里,问题也许已经有点豁然开朗,并非所有的文本细节都得关注,能够  相似文献   

16.
"懂而不会"的现象在数学学习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出现了问题。仔细分析成因、探讨特征,从而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关注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引导学生真正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通过及时的追问加深学生的思考等,努力消减"懂而不会"的现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而且会"。  相似文献   

17.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懂了吗?”     
"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异口同声"司空见惯。每当遇到这种情景,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把"懂了""喜欢"当真么?别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同仁,即使是正在上这堂课的教师,也未必会把这"异口同声"当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个往往只是教师找到了可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的依据而已。但在我看来,把这一类"异口同声"看做全体学生已经接受,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实在不靠谱。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并不整齐划一,何不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选择"异口同声"呢?我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教师的问话里,其实是蕴涵着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意思的;做学生的,只有报以"肯定"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你想:教师既然已经"教"过,学生当然应该听"懂",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你怎么能说"不懂"而显示自己落伍呢?你想:教师很喜欢的东西,现在介绍给学生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喜欢,你怎么能说"不喜欢"而显示自己另类呢?由此及彼,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存在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弄清学生懂而不会的原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既懂又会"。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对精彩课堂的反思工作至今,听过各类各级公开课也有百余节。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太顺畅了。课堂虽然练得扎实,却不精彩,学生虽然动口、动手,却不动心、动情。课堂下来——我不断反思,这是精彩的数学课吗?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了吗?智慧生成了吗?总感到缺少一种跌宕的美。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中国往往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与否,不外乎老师问学生:听懂了没有?"懂了"!会做吗?"会做"!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