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晓红 《宁夏教育》2009,(7):149-150
单亲家庭由于夫妻一方的缺失,家庭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致使单亲家庭家长往往拥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单亲家庭的不良教养方式1.溺爱型。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这类家长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分娇宠,有求必应,无原则地满足子女要求,形成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这种溺爱型的单亲家庭首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家庭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也以"4+2+1"居多。这就造成许多家庭把孩子当成"小太阳"来抚养。同时,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为父母溺爱孩子提供了保证。本文阐述了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养育孩子的特点、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提出了停止溺爱的要求和科学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超短新闻     
木尔 《内蒙古教育》2006,(12):22-22
调查显示,在我国,低收入家庭中,有26.1%的家庭实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比高收入家庭高出9.3%。低收入家庭中更有可能存在“溺爱”和“暴力”的两种极端现象,值得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4.
爱,不可失度     
在目前的各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较为普遍的是溺爱。怎样纠正溺爱型家教,正确、适度施爱于下一代呢?笔者以为,应坚持如下原则——节制母爱的原则明智的母爱是“为之计深远”。滥施其爱,看来是爱,实则是害。明智的、有节制的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成熟程度和阅历都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周围孩子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并没有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大部分孩子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维护。在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中,孩子缺失的权利最多,主要体现在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无视孩子的意见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表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要求和企盼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由于不少的学生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对孩子的"爱",造成"爱"得失度、失时,乃至失策,这样不但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陶德红 《成才之路》2012,(36):14-14
在留守儿童家长中,溺爱型家长特别多。究其原因,首先是隔代教育更容易溺爱孩子,以及老人们相对陈旧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及某些生活习惯等,这都对孩子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孩子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丢在家里,难得回家看看孩子,于是把全身心的爱都给了孩子,尤其是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孩子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的状态中,这也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与幼稚的心理,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了难度。  相似文献   

8.
人常说。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尤其对于现代中国的家长而言。一个孩子甚至就是一个家庭的一切。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呼声中。在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努力下。近年来。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视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这种努力的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孩子是父母爱情、生命延续的结晶,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家、第一环境,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父母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启蒙教师,也是孩子成就人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大老师,因此,父母的爱、家长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不完整的缺损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青少年心理上缺乏稳定感,产生情绪上和人格上的障碍。没有父亲的存在,往往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在学校  相似文献   

11.
彭雯 《教书育人》2010,(8):13-14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对社会、家庭、人生的观念在不断变化,中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加上各种突发变故,失去了父亲或母亲的孩子越来越多。尽管有的家长重新组建了家庭,但由于各种因素,这些孩子其实已经失去了父亲或母亲的关怀教育,成为现在常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亲情融融,家庭和睦,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活和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离异家庭日益增多。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城镇幼儿园几乎每一个班就有1~2名幼儿是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研究离异家庭幼儿的教育,已成为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离异家庭幼儿的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加强家长工作,促使家长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离异家庭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抛弃型和溺爱型两种。抛弃型的家长视子女为累赘,训斥、打骂、压制是其常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长教育倡行者郑委在答《家庭》杂志记者问时说过:"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人,这叫渎职。老人可以帮着养,育的事一定要靠父母自己。"他还说:"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也太不会爱孩子了。会爱才是真正的爱,真爱需要学习……"郑委先生真切地道出了笔者急切想对年轻父母们说的话:"学会真正爱孩子吧"。一、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小时候不管我,现在管我有什么  相似文献   

15.
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子女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而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意义重大,决不能低估它所产生的影响。它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家庭结构、家庭阶层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家庭娱乐方式、缺陷家庭问题”等对青少年的影响,讨论“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出“家长要与孩子建立新型关系”、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科学而理智地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1.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未成年人畸形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相当数量的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成为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健全家庭运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压型”家庭奉行“棍棒”政策,此类家庭将子女视为被管理者,他们认为“棍棒之下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四多一低”(罪名多、件数多、人员多、团伙作案多、低龄化)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少年犯罪率为2%左右,尤其是性、暴力和流氓犯罪的数量和比例都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家教极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那么,不良家教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一、娇惯宠溺式我国溺爱型教育方式占不良家教的51.7%,可见最常用的失败教育是溺爱型教育,娇惯家庭出来的孩子大多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不会主动关心、照顾和宽容别人,自私、任性、易…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儿童观”上,即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主要包括家长的“子女观”和教师的“学生观”。学前教育中的许多不利因素,大多是由错误的儿童观造成的。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专横型的。“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真实的写照。今天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的教养方式由“专横型”变成了“溺爱型”,而教育者的“儿童观”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传统的师道尊严还大有市场,“听话、服从、安静”成了孩子行动的指南和评价好孩子的标准。这种过于强调共性而压抑孩子个性发展的作法…  相似文献   

20.
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组成的。在家庭中,孩子是受教育者,父母、家庭当然是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心理面貌,心理水平和教育能力等都会在孩子的品德行为,心理水平上有所反映。因此,家庭教育质量高低对于子女的成才,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