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起源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极拳起源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太极拳始于张三丰、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太极拳为陈卜首创等等.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认为太极拳不太可能由某一两个人根据什么原理而一下子有新悟而发明出来,必然有一个历史继承,它是历代拳家和拳术爱好者在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所获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
李滨 《武当》2004,(6):29-32
陈卜、陈王廷,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姓先祖。本来,他们不涉及关于蒋氏与子蒋发活动年代及其对陈家沟内家拳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只是因为民国初年归国留学生“打倒孔家店”,从而开启文化疑古之风之后,在三十年代讨论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之时,陈姓先辈如陈王廷,才被唐豪叵测发挥为太极拳创始的人物。为了澄清太极拳发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道德思想,儒家与道家是其重要两极,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太极拳无不受其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太极拳家在运动实践中主动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理论方面的支撑太极拳以运动的形式和理念承载着传统德性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太极拳具有了“道义”拳、“仁义”拳和“道德”拳的自身痕迹。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动作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太极拳动作名称意象与太极拳动作技击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所选取的典型动作名称分为“喻型、喻鸟、喻兽、喻自然、借人物、喻法”六大类,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象征喻意、定型姿势、技击方法”三方面对太极拳动作名称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以便加深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中华武术》2006,(6):26-28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它又是一套优秀的独特的健身术。所以,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评价,都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我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强大的健身功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健身活动.但是,当前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太极拳已经慢慢的被贴上了“老年人运动”的标签,这样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太极拳教学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太极拳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对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以“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为导向,以入选人类“非遗”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太极拳为主线,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特色引领和历史自觉视角对太极拳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渊薮、逻辑起点、学理内涵、价值意义、创新路径等进行论述。研究认为:课程思政为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时代启迪;中华文化和谐特质构成太极拳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太极拳课程思政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学理起点的遵循与认同,也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学理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以太极拳课程思政为平台演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案例,以太极拳课程思政为契机审视传统武术文化百年演进历史自觉,以“大历史观”为视域打造新时代太极拳课程思政特色品牌,须注重以青年学子为中心实现文化共情,以太极推手为载体培养“君子之争”,以社会实践促进健康与生命教育,以双语教学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以跨界融合实现团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人于1990年发表《关于陈王廷与蒋发画像的批判——兼论太极拳师承授受的发展源流》(《武当》,1990年第5期。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会讯》1993年第131期、134期转载)。后来,本人深入研究“陈卜、陈王廷与蒋发父子的前因后果——对陈家沟传习炮捶和太极拳的影响”的课题时,思考到蒋发乃  相似文献   

10.
“代理架”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的独到诠释,简单明了的三个字,道出了和式太极拳是以理说拳、以拳明理、理技相合、理养结合的理论内涵,一个“理”字表达了和式太极拳的哲学思维,理是什么,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理就是太极、阴阳、动静,这是万物之理。文章通过对和式太极拳代理架的“理”的分析、探讨,以更深刻地了解代理架“理”之内涵,认识和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也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发展不可抹杀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结合古代养生术、技击术和中医理论形成的一个拳种.从文化到拳种,“太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从文化到拳种,太极拳融摄了太多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趣.文章试图从温县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太极拳形成的传统文化背景,揭示太极拳形成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柳彤  贾瑾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134-134,147,150,156,161
作为源自生活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太极拳文化以其极具代表性、特殊性、全面性的特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大国形象。为了使大众对太极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了一定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文化既是中国的国粹,又是一项特殊的身体文化,还是一种全面性的文化;太极拳文化推崇“和谐之道”,并传播和谐思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议: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来大力宣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宣扬太极拳文化,开设太极拳文化课程等。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在《修炼太极拳之懂劲》一文中,得出了“‘打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不准确”;“打拳‘不用力’是不对的”等结论。马虹先生在该文中说:“力和劲,词义内涵是一样的……什么是力?恩格斯讲,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力就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变形,都是力的作用。”还说“你不能否认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吧?运动就是力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十大文化元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成 《中华武术》2001,(3):50-53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许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仅直接受益于她的健身功能,而且注意体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研究逐渐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尤其在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热点。易何看待太极拳的文化属性?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太极拳研究专家余功保先生。余功保先生是世界上第一本太极拳辞典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林泉宝  张长林  张顺林 《武当》2006,(10):18-21
本来并没有什么李氏太极拳之说,只因李作治是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青平的弟子,首创赵堡太极拳“衩托架”,为与其他赵堡太极拳架式区别,故以李氏代之。  相似文献   

16.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太极拳的“阴”“阳”学说。并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人体运动,养性功能,技击作用及鉴赏价值等方面,阐述了太极拳是我国的一项伟大的文化魄宝,以期使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太极拳并提高其锻炼功效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林泉宝 《武当》2007,(11):30-31
李师融先生的《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台北逸文武学书馆2007年6月初版,简称《源流阐秘》)已在国内发行。师融先生在7月初即赠我一册,精读后,深感该书切合当前形势需要,尊重历史,为太极拳的正本清源,恢复明代太极拳史,重新奠定太极拳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深入揭穿“清初陈王廷首创太极拳”(简称“陈王廷创拳说”)的骗局,做出了积极努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观赏太极拳名手演练,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一种享受。但是,有的人练起太极拳来,虽然拳架规范、动作连贯,却给人一种白开水样的感觉。乃至,架子大者,人感其“散”;架子小者,人觉其“紧”;架式适中者,人说其“平”。这是由于上乘太极拳演练技巧,不仅要求姿势正确,动作合顺,还要具有太极拳的“韵味”。缺乏韵味的动作,犹如没有内涵的空壳。名手演练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动作不仅展示着形态美,还放射着诱人的内涵美。这种内外合一的美,就是太极拳的“神韵”的源点。 培养太极拳的韵味,关键在于 要以意识 主导动作 和呼吸,…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儒道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太极拳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太极拳文化吸收和应用了中国古代儒道家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儒道哲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谐统一”、“仁义谦让”、“无为思想”、“养生之道”和“虚静本体”观念.因此,太极拳文化是中国儒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儒道哲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