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最具特征的是有声语言传播,文字语言传播是其次要或辅助手段。进入网络文化以后,仍然以此特征与报纸、书刊相区别。在这方面,我们的规律性认识还有许多尚未涉及的问题。当有声语言传播过程进入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之后,若就此止步甚至故步自封,恐怕难免进人“快餐文化”的囹圄而不能解脱。说到底,这只告诉了人们“说了什么”,至于“为什么说”,便披悬置起来。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有语境的作用5“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对象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
莲城,为广南县县府所在地。莲城,因“四周山势开敞,具有川源之象,然岗坡绵延,平壤无多,近沿清山布列,形类莲花”而得名。广南县莲城,历史文化丰富,是座有名的城镇。据记载大约在五万年前,县境内的先人就开始开发着这片处女地,留下了许多具有研考价值的活动遗迹和大量的历史文化遗物,留下了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十余处。秦汉时期,广南先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句町国。1382年设立广南府,1913年废府设县。广南莲城的先民善于农畜耕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地的生产技术和…  相似文献   

3.
基于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浙江媒体围绕“谁在传播文化、为谁传播文化、什么是传播文化的价值准则”这一核心命题,以“文化自信”构建传播新格局;以“文润浙江”推进传播新气象;以“文化之窗”打造传播新高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传播的重要源泉,使文化传播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4.
当信息技术再前进一点,当手机屏幕再大一点,当笔记本电脑再轻薄一点,当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一张“纸”,仅仅是一张“纸”,这一张“纸”就可以是有图文的“报纸”,可以是有视频的“电视”,可以是有音频的“收音机”,可以是信息海量、没有疆界的、互动性强的“电脑”,可以是随心所欲通话的“手机”,可以是储存大量文件的“公文包”。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张“纸”:E纸——“跨媒体”时代的媒体,在原始成本完成的基础上,可以“零成本”无限复制和无限生产的媒体。信息时代,E纸必将风行天下,每个人只需携带着这一张纸,就可以掌握“世界”。核心提示二: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已经使“跨媒体”面临并实现了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传播的形态,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话语权的争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部战争”升级为“跨媒体”时代的“世界大战”。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政治性问题,是文化的争夺,政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上解送入试。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考生称作“天荒解”。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方面,曾作了许多工作。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就是“国际传播发展计划”,也就是著名的简称IPDC。1984年底,美国为了顽固地维护世界新闻传播旧秩序,断然退出教科文组织。在退出前后,美国政府曾不止一次地表白,美国虽然退出教科文组织,但是对于“国际传播发展计划”则仍然十分重视,而且许诺说美国政府今后将拨出可观的经费来继续支持这项计划。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国际传播发展计划”究竟是一项什么计划?其来龙去脉究竟怎么样?美国为这项计划到底作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传播——这三者的血缘实在太近了,彼此互为中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社会、文化、传播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皮毛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探讨西方传播学、努力创建我们自己的传播学的时候,千万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舍此而产生的所谓传播学,就难免披上玄虚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土尔扈特蒙古东返入户数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土尔扈特蒙古东返祖国前后的人数和户数,中外史载颇为纷繁,本文拟对此略作考析。 西方关于土尔扈特东返人数户数最早的记载,是出自法国传教士钱德明(Amiot)。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他居留北京,土尔扈特蒙古东返祖国不久,钱德明在为自己所翻译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满文碑所写的按语中,有如下一段:“在八个月的行程中,他们竟然能保存下五万余个家庭,到达伊犁。按当时的数目计算,这五万余个家庭大约共有三十万人口”。十九  相似文献   

9.
张玲 《黑龙江档案》2009,(2):112-112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第十二届文化讲坛暨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上发表的《当代阅读宣言》认为:“在资讯全球化、传播形态和传播形式日新月异的浪潮下,以开放的态度开启阅读方式的革命,以新的姿态应对传播技术的变革,是阅读馆藏书籍者和关注公共阅读潮流的人理所当然的责任。”当阅读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阅读、而成为全民测读时,图书馆便成为全体民众开放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德政类碑刻”是为官之人的普遍追求,被当作一生的荣耀写入墓志,这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方墓志可以明显看出。但“辞让立碑”亦非鲜见。从制度史角度看,唐代德政立碑奏请程序不只是规范和限制立碑的手段,因其具有制度性和稳定性,实则也是德政信息传递渠道,是“辞让立碑”现象的隐性支撑。从观念史角度看,唐代文化精英对于“立碑颂德”的态度发生过转变,贞元、元和年间尤为显著。文化精英意识到“德政类碑刻”具有虚假的一面,这是“辞让立碑”的显性推手。虽然某些“辞让立碑”也带有博取虚名的意图,但无碑往往胜于立碑。“辞让立碑”被视作高风亮节的义举,是一种特殊的也是更高级的德政宣传。有德政而不立碑的地方官,代表着清高的政治品格,享有更高的政绩评价。  相似文献   

11.
邱冬梅 《传媒》2015,(6):50-51
2015年,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通过公开竞标,连续3年取得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项目《守望》的制作播出权,3年来共拍摄北京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采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0余位,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200位,各项目其它传承人300余位,累计拍摄素材近3万分钟.《守望》系列的拍摄播出,实现了“非遗保护”“节目提升”“资料留存”等多个目的,并凸显了《这里是北京》节目坚守品牌价值、传播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担当.  相似文献   

12.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伪书”存在的原因竞争能给市场带来活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当竞争异常激烈,超出了一定“度”,就会导致一些商家“另谋出路”。当然,这种发展的“高压力”只是“伪书”存在的原因之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可观的利润利润最大化是所有商家追求的永恒主题,而出版社虽然作为一种“文化单位”,它也要涉及成本和利润问题,这一点和一般企业没有差别。而目前市场上一般出现“伪书”的都是名作家写的或畅销书,有着十分强大的读者群,不必花费工夫去开拓销售市场。成本低、利润高,这大概应是对所有出版商来说最…  相似文献   

14.
《美术报》2002年3月16日17版《毛主席生活专用瓷交接仪式暨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一文称:“这批主席用瓷,共计近600余件”。这句话让人不解:“600”的前面是“近”,后面是“余”,究竟是“不足600”,还是“600有余”? 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近”有4解,都与“远”相对。在这里应作“接近”解。但无论怎样“相近”,毕竟还没有达到“相等”的  相似文献   

15.
1988年9月13日至9月16日,由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和美国东西方中心文化传播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城乡文化观念变革国际讨论会”在我校东宛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校党委书记林克、副校长庄锡昌,新闻学院院长徐震,以及校内外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邓伟志教授、姜义华教授、宁树藩教授、顾晓鸣博士、高冠钢博士等二十余人。武汉大学新闻系、厦门大学  相似文献   

16.
张玲 《声屏世界》2004,(11):37-37
在信息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可观性、审美性、实用性要求越来越严:因此,对电视媒体广告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电视广告人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广告业激烈的竞争中勇当“实战派”。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方向的决定性影响、由于这种关系而带来的人际传播中“装相”与“本相”的冲突。作者认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  相似文献   

18.
河南在唐代就已有报纸流行唐代是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朝代。和现代的词义已经十分接近的“新闻”、“编辑”、“传播”等新闻事业的常用词汇,都始于唐代。以“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原始状态的报纸,也都始于唐代。唐代也是河南有报纸的朝代。宋人尤袤撰《全唐诗话》卷二有段记载说:“(韩)时已迟暮,不得意,多家居。一日,夜将半,客叩门急,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愕然曰:‘误矣。’客曰:‘邸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君名,不从,又请之,曰:与韩’。时有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批曰:‘春…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把人际传播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时,便不难发现,这种交往行为是发生在人与人这两个主体之间。不论是以谈话、讨论、讲演抑或是课堂教学等方式表现的“直接传播”,还是借助于某种传媒(如电话、信函等)而实现的“间接传播”,它都是由两个主体构成,而这两个主体都是具有意识和意志的人。大众传播是20世纪40年代继美国的电子传播手段出现后所提出来的新概念。由于大众传播学的奠基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所以,也把在这一学说出现之前的以铅字排版、机械印刷和…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一词,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句而被普遍使用。然而,给“企业文化”下个准确的定义,又很困难,现在至少有不下20余种说法。因为“文化”一词外延就很大,在它前面冠以“企业”,仍然不易界定其范围。笔者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