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为传承咸宁历史文化,更好的宣传咸宁,让人们深入认识和了解咸宁,本文以有关史料为依据,综合分析咸宁建置沿革及地名演变过程,对“咸宁”地名由来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咸宁日报》在湖北新闻奖评选中屡获佳绩,近三年荣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还有作品入围中国新闻奖评选,受到新闻界广泛关注。新闻奖是新闻业务水平的导向标,也是检验记者编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试金石”。好新闻是怎样磨练出来的?《咸宁日报》编辑部有哪些经验?我们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咸宁日报·周末》副刊,近年来不但吸引住了当地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撰稿人,而且,还吸引了一批中国文坛有影响的人物为周末撰稿,更是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有关专家的肯定。 《咸宁日报·周末》为何如此受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做到了如下“四个一”。 突出“亮点”——办好“一个专栏”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咸宁日报社策划和组织了“见证城市发展.为建设者送清凉”活动。  相似文献   

5.
赵克强  陈真 《新闻前哨》2002,(11):33-33
栏目是报纸各个版面的骨架,没有栏目,报纸的版面就有如一团乱麻,主次难以分明;栏目更是报纸的品牌,没有好栏目,报纸就难以创立名牌。在狠抓队伍素质、稿件质量的同时,咸宁日报长期不懈地把抓好报纸版面的栏目设置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做,想方设法力求让“亮点”更亮。设置“支撑点”本着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咸宁日报努力发掘地方特色,力求既凸现党报特色,又提高宣传水平,给报纸设置了几个“支撑点”——各种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栏目。一、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置栏目。咸宁地处山区,农村科技相对滞后,在80年…  相似文献   

6.
李:陈老,您已经80高龄了,最近刚在协和做手术,出院不久,就千里迢迢来到向阳湖寻访咸宁干校旧址,令人感动! 陈:我在北京一向拒绝记者上门,今天旧地重游,可以说是“自投罗网”.看样子不得不破例接受你这咸宁人的采访!  相似文献   

7.
李城外来查找"五七"干校档案资料。他递上名片。名片白底,蓝字,若干头衔: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会委员、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学院兼职教授。名片另一面: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李城外会长,“李城外”三个字是手书的。“五七”干校档案在文革档案之中。开始,大家有几...  相似文献   

8.
开设于《咸宁日报》周末版的“世象戏说”专栏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给编辑部来函来电,称赞这里的文章像一幅幅漫画,勾勒出人间百态;像一段段讽刺辛辣的相声小品,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不少读者一篇不漏地剪辑收藏,《长江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数十家报刊相继转载,脍炙人口的《故事会》、《故事家》也多次予以“传递”。该专栏先后被评为《咸宁日报》好专栏、咸宁地区全区报刊好专栏、全国报纸副刊好专栏。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国年间,远离湖北咸宁千里之外的河南荥阳,有一个曾两度出任该县知县并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和感念的咸宁人.他在混乱之世,不为时俗所左右,尽其所能,将文明与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中原大地,并结出丰硕果实,启蒙了荥阳的思想、教育、人才和实业的文明进步,“成就了清末民初荥阳的一次振兴”.他就是晚清咸安举人、荥阳“启蒙”知县张煦初.  相似文献   

10.
9月28日,由咸宁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市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咸宁市化名人馆藏作品展”,在市档案馆隆重开展。  相似文献   

11.
湖北咸宁地区地处鄂南,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好地方。今年,全区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主的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已发展到7,000多户,约占总农户13%;各种经济联合体有6,600多个。“两户一联”在劳动致富中,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为了推广他们的经验,我们咸宁报今年初开辟了《致富之路》专栏。这个专栏根据鄂南特点,在开拓新的致富  相似文献   

12.
我与王子野同志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子野同志和他的爱人陈今及孩子全家都被发配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改造,而我爱人王龙娣因为大学毕业分配在被“砸烂”的文化部,当时也在这个干校“锻炼”,从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5,(5):46-46
咸宁日报社朱封金认为:党报副刊如何既有学性又有新闻性?如何办得既有深度又有活力?就要坚持“三唱”。  相似文献   

14.
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十三连,是以人民出版社为单位而建制的一个连队.黑子是十三连的一条狗.但在我心目中,他(请注意,不是它!)从来就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当时十三连的全体成员,包括“五七”战士、“随军”家属和孩子,男女老少约近三百口,都会有此同感. 黑子是怎样到十三连来的?1969年10月,我们这支主要由“臭老九”组成的准军事化连队,刚从临时驻地咸宁高中到汀泗桥,在赤岗大队林场安营扎寨,借了两间瓦房——冬天从瓦缝中能飘进雪花,但不漏雨的房子——给炊事班,另外支了一个大帐篷,埋锅砌灶.  相似文献   

15.
《海南档案》2007,(3):48-48
“文革”伊始,德高望重的他陷入了非人的境地。批斗无数,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1969年,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移居”咸宁后,没有组织归属,他光搬家就达6次之多。由区委阴暗的阁楼,搬进小学的泥巴房教室,再被打发到偏僻的乡村医务所……而他每天的任务则是看守菜园子,做猪倌。当时他已经67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论“武汉城市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与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个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相似文献   

17.
2021年来,湖北咸宁日报社围绕讴歌百年大党丰功伟绩、为国家“十四五”崭新开局喝彩的宣传主题,强化主题宣传的政治性、全局性、新闻性和服务性,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做优“路线图”,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做精“施工图”,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唱响“主旋律”,以过硬的政治素养奏响“交响乐”,确保用力用情讲好中央政策“普通话”,说出反映人民心声的“百姓话”。  相似文献   

18.
佟韦 《湖北档案》2016,(6):25-28
1969年9月,文化部大批同志浩浩荡荡来到闻名的“火炉城”——湖北咸宁,进入文化部“五七”干校,校址在向阳湖.我们文化部以政治部为主和临时编入的共七八十人,被编为四连,驻地为胡黄二姓最多的小村“胡黄张”.周巍峙、司徒慧敏、马彦祥、唐瑜四位同志是作为“中央专案组”审查对象编入的.周巍峙同志和我被分配同住一室.  相似文献   

19.
主流新媒体要善于捕捉热点事件,打造爆款新闻,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以极目新闻首发报道“咸宁景区抽水8小时帮游客捞手机”为例,探讨文旅突发新闻火爆出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干校惊雷     
我有一篇《反二簧与狱神爷》,那文中写到我在湖北咸宁县“向阳湖干校”的后期情景,是每夜(凌晨)四点钟即起来,披星戴月,涉水登堤,去守护“菜地”(古湖边沿淤地种菜之处).其实从无一人盗过菜果(如西红柿),若真有之,我这“缚鸡”之力岂能斗得了护得住?此“象征性”锻炼考验而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