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界的热门话题,理论界也作了一些有成效的探讨。有的认为,深度报道就是把新闻的“5个W”拉宽加深;有的说,深度报道就是强调透明性、立体性、思辨性,等等。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深度报道“质”的规定性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深度报道?这个从上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的命题,至今却仍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难以确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从其源头探微,不知能否得到同仁的赞同。  相似文献   

2.
3.
对台宣传与对内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内外有别的宣传原则,对内报道属于对内,对台宣传属于对外,因此在受众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宣传基调的定位诸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在对台宣传时,较注重人情味、客观性、时效性,而在对内报道台湾新闻时,偏重揭露性、批判性。这种有区别的报道方式,在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已呈现出某些弊端,值得深思。本文拟着重就对内报道对对台宣传的影响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写出一篇主题深刻、有影响的报道,除了深入细致地采访,具有洞察事物的慧眼,驾驭文字的能力外,还必须选好报道角度。这里,就谈谈自己采写《家长要带头破除嫁女索彩礼的旧风俗》一稿的写作过程。去年,《新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嫁女索高价逼人何太甚》的读看来信和评论员文章,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目前社会上嫁女索高价的歪风大刮,时临春节。党报这时在显著位置刊登这篇报道,无疑是发了一个信号,稍有一些报道意识的通讯员,便会很快行动起来。在大量的稿件涌向编辑部的情况下,如果我再写一个比报上更典型的事例,恐怕一时难以找  相似文献   

5.
6.
范以 《军事记者》2011,(6):30-31
心理工作报道,是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报道对象,并以解决人的不良心理现象和问题为目的的媒体反映。目前,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正逐渐强化。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怎样客观、真实、系统、理性地搞好心理工作方面的报道,是新闻媒体值得探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中国的进步为世界树立了新的形象,国际地位也越来越显著,世界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政府对中国的重视,也引起了各国民众(其中也包括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兴趣,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同时,为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也必须做好对外宣传介绍工作,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这就要求各种传媒担负起这一神圣的职责,尤其是被称为“没有国界的”广播电台,更应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在对外宣传报道中担当起主…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人文关怀或人文色彩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和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行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虽然可喜的现象是我们现在的传媒越来越重视对受众拥有重新的认识,由此衍生的是越来越注意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但冷静一想,其实人文关怀在媒体中还存在不少的误区,特别是在对台宣传中,这一悖论更为明显。突出的表现是有不少人总是认为对台宣传是一项政治工作,它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9.
《河北广播》2007,(4):68-68
据中央台统计,今年前六个月,河北电台在中央台发稿310篇,位列全国省级台第二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发现、报道各种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变动,而且还要尽量避免报道雷同化,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只有如此,媒体才能确保在新闻界的稳定地位。个性或者只属于我“这一个”的特有风格,是媒体赢得受众市场的关键因索。试看现在那些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报纸,大都拥有一个较庞大而忠实的读者群,而且它还不断吸引着人们加  相似文献   

11.
新闻角度是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对观察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认知。如果选择的角度过于平淡无奇,新闻就会没有新意;如果选择的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感染力,所以我们新闻创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以后,经济报道就已经处在新闻媒体的首位。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新闻源滔滔不绝,可经济报道、尤其是深度经济报道总是给人一种不贴近、不同步、不解渴的感受。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报道本身难度较大,很容易陷入数据堆砌和无味的经济述评之中;二是记者“蜻蜒点水”,没花功夫深入采访,仅仅停留在对有关部门提供的总结材料上作浮光掠影的归纳;三是对经济形势、经济改革、经济问题不熟悉,无论是采写前还是采写后,都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见解,缺乏有说服力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是对于一个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深入发掘报道,是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非常规“重磅武器”。这也需要承担采写任务的记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付出大量的劳动,包括对事实的采集、思想的提炼和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等。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做好深度报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所谓报道角度,是指采访到可报道的题材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视角来表达,把新闻写透写深又写活,使广大读者喜欢看。 那么,最佳角度在素材中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呢?先举个事例,把这个抽象的说法具体化。某离休干部在战争年代多次流血负伤,而今自觉端正党风,不走后门安排子女工作;维护国家财产敢当“黑包公”;他临终前嘱咐家属子女:“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只有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留在我身上的三块弹片。”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16.
邹志伟 《东南传播》2014,(12):32-34
对台军事报道目前面临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媒介融合两种新形势。增强对台军事报道的有效性,应紧贴形势任务和使命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对台军事报道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全媒体传播路径。注重从台湾受众的视角出发,从传播理念、渠道建设、内容创新、叙事模式等方面,探索军事报道有效传播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艺 《军事记者》2010,(9):59-60
进一步搞好对台军事宣传,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全面贯彻党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了解岛内局势变化和民众心理,深入研究台湾军队军心士气,把握大局。而加强选题策划和议程设置.才能增强对台湾军事广播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台在国家级、省级媒体以及卫视的挤压下,其生存环境日益严峻,而方言类节目成了城市台发展过程中一个特色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地方城市台电视方言类节目兴起的原因、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题材是有效传播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特殊的对"外"传播形式,对台报道加强对题材的发掘和规划,有助于形成传播合力,促进"入脑入心"。本文从新时期台湾受众的心态变化入手,提出当前对台报道要立足"两岸",加强对"和"、"通"、"同"、"突"和"民"五个方面题材的发掘与规划,促进对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角度,泛指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大师们特别强调角度。新闻报道跟绘画、摄影一样,同样有一个角度问题。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 写新闻稿,必须注意选择最佳角度。事物本身都是多侧面的,而新闻事实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内涵丰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