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凌霞 《现代语文》2010,(1):39-40
现代学生少了儒雅,多了浮躁;少了思索,多了游走;少了交流,多了孤独。究其原因,许多因素纠集存一起,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阅读经典的缺失,造成了学生们在文化领域中的沙漠化,这一现象,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2.
正"这就是杏坛,相传当年孔子就是在这个地方聚众讲学的,所谓‘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由此成为学校的代名词……"3月12日,石家庄市十七中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李佟老师正在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孔庙之旅的讲座。为了准备这次活动,他刚刚自费到山东和北京游览了孔庙、孔府、孔林、国子监等地,搜集到许多宝贵的资料。回来以后他立即着手整理图片和文字材料,制作幻灯片,在讲座中边展示边讲解,带领学生们游历了一次曲阜的"三孔"。  相似文献   

3.
文化经典是久经千年历史的淘洗而沉淀的古典文化的精华,是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持续演进的生命之根。继承文化经典,吸取其思想和智慧精华,不但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经典文化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它需要一个摄人、消化、吸收、运用的相对漫长的过程。傅家璇教授说过:“加强对古典文学名篇的阅读和记忆是尤为重要的。我小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强迫下背诵了一些当时还不能理解的古文,  相似文献   

4.
关丽 《教师》2011,(13):69-6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付涛 《天津教育》2014,(23):60-61
红色经典教育,就是以红色经典作为教育的素材,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红色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光荣传统的熏陶,发挥红色经典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青少年缺失了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表现为追星、拜金、追求西化,甚至把革命英雄看作傻瓜,使红色经典教育缺少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缺失了生命力。而学校德育工作形式传统、内容枯燥,也让红色经典教育与时代脱节,缺失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诵读,可以了解古诗词的优美内涵,还可以加入个人的理解与想象,从中找到令人心动、让人陶醉的美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会更深地理解、更好地接受,慢慢地就能把古诗词的名言佳句化为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陈颖 《湖南教育》2007,(11):30-31
熟悉阅读诗歌的策略,重构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诗化心灵的过程:探究诗歌文本。直观诗歌意义;感受诗歌情景,孕育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真情,进入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诵读,可以了解古诗词的优美内涵,还可以加入个人的理解与想象,从中找到令人心动、让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就文论文,忽视育人功能的现状,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重要性,如何发挥语文科的育人功能以及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是伴随着吟诵的传统而成长起来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才能知诗之韵味,明诗之情趣。于是,我将吟诵引入教学,通过教授吟诵基本知识、打造诗意课堂、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与启悟,语文教学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心灵。课标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元的心灵交流与互动;教师从事的本来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伟大而艰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心灵对话”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正处在诵读经典的黄金季节,我们充分挖掘国学经典诗文资源,构建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学生浸润在书香中,练就诵读童子功,照亮他们的人生,成为富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问题学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够依据问题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问题学生学会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影响问题学生的感官和心理,让他们在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从而让问题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净化,就起到了疗救问题学生的作用。美国的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作为传承汉语言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起着促使学生汲取传统精髓、夯实国学功底的重要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课程标准,既要把文言文当文章教,又要体现文言文教学的个性,反复诵读,扎实文言词语的积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提升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最困难的怕要数诗歌了。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歌写作已经形成了严格的范式。总的来说,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乃至元曲,都可划入诗的范畴,它们虽然风格迥异,但在格律、意象、意境等方面有  相似文献   

16.
唐代由盛及衰的离乱之世恰是中国诗坛群星璀璨的繁华时代。其中成就最为卓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诗圣"杜甫。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兼容并蓄,其恒久魅力在于强烈的思想穿透力、人格亲和力以及诗中蕴藉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执著弘毅、挫而不折的品质。杜甫用一生的坚守和求索,筑起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圣殿,获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1 200多年来,杜甫的诗风与人品,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一直被知识阶层当作情感凭藉和行为楷模。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生命观念,最原始的来自对生命本身的性质的认识,尤其在生命应有价值的理解与判断上。人们对于生命的思想、态度更多地呈现出自然、本能的色彩。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少量诗歌表现了这种原始的对生命本根的追求,而多数诗歌展现了由自然启示而来的宇宙生命或生命的价值。人们透过自然生命的形色,寻求高于本根的价值所在,而使精神有所安顿。关于生命意蕴的思索,由自然生命之情的本根意蕴,上升到精神价值之理的理性思考,最后人们得出实践生命意蕴的超越之情。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创作的早期,即1994年以前,李少君的诗已经流露出一种对生活进行反思的思辨气质,李少君诗作经常使用悖论、反讽等写作技巧,某种意义上这是他所体验到的现代生活的本质所规定的。2005年以后,李少君的诗作显示了方向与风格上的巨大变化。诗歌显现了深入生活,承担命运的人生责任感,具有了更多庄重的人间情感。他依然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却增加了经典现实主义的精细感,也强化了诗意的升华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把握得好,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对诗歌萌生兴趣也是在青少年时期。因此,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好情操,建立理想品格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搞好诗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呢?以下是笔者在诗歌教学方面的粗浅尝试。  相似文献   

20.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是从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对等的,认为对等意味着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尽量接近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本文侧重译者和文本的关系,认为只有首先满足译者——原文以及原文作者——原文这两对关系的对等,传达了对等的心理距离,才有可能取得接受者反应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