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奉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课,在分析辛词《鹧鸪天》时,作者说“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接着又说’“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并援引《摸鱼儿》和《祝英台近》作为例证,然后又再次强调“城中”句“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对于这样的分析,笔者不敢苟同。《摸鱼儿》词前有一段小序:“淳熙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是两宋流传词作最多的词人,其词格律精严。在流传下来的629首辛词中,《鹧鸪天》词有63首,占辛词总量的十分之一,是辛词各词调存词数量之冠。辛弃疾的《鹧鸪天》词创作,具有创作时间较为集中且处于该调繁盛期、创作题材广泛且在同题材创作中成就突出、情感总体平和冲淡但在词调情感张力范围内有所变化等特色,这些特色对词人用调和读者深入理解辛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这首词通过写景赞美渔家恬淡平和的自在生活,寄托自己怡然自得的隐居情趣,赢得了众多读者。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十分喜爱这首词,并且以《鹧鸪天》的形式扩写了这首词。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北宋时期两首著名悼亡词。文章试从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宋诗人贺铸的《鹧鸪天》和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同为悼亡诗,同样真挚感人,但二者在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方面却有较大不同:《鹧鸪天》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悲中有痛;《梦亡妻》则通过引用希腊神话传说和《圣经》典故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颂扬和怀念,悲中有慰。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比较,并试图从文化角度对这种差异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词调和用调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正编》来统计,唐五代词人共使用了150个词调来填词歌唱,若计人同调异名者则共计176调。每调填词只有1首者,共计58人,属于“低调”层级;每调填词2首以上、10首以下者,共计17人,属于“中调”层级;每调填词在10首以上者,共计16人,属于“高调”层级。敦煌词以46调排名第一,代表着民间词用调之成就;冯延巳、孙光宪、韦庄、毛文锡、欧阳炯、李煜、温庭筠等人则位居文人词用调数量之前茅。《望江南》一调以753首词作而名列唐五代词调“十大金曲”之榜首,《浣溪沙》、《菩萨蛮》、《杨柳枝》、《拨棹歌》、《酒泉子》、《临江仙》、《渔父》、《南乡子》、《更漏子》、《南歌子》,也名列唐五代词调“十大金曲”榜中。  相似文献   

8.
论诗当辨“意境”。意指思想感情,境指艺术形象。形象经作者之思想感情以熔铸,作者之思想感情藉形象以体现,此则主客融会,情辞统一,内容形式,无所偏废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境界”以论词,其所谓境界,实质近意境,然词义未着意境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两首以词的形式写成的悼怀亡妻的作品,堪称古代祭妻篇章的不朽之作,都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文章试从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相传孔子编定《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晋书》中有个叫楮裒的,他表面上对别人不作任何评论,而心里却褒贬分明,就像孔子编《春秋》的态度,所以有人说他是“皮里春秋”。可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却说:“楮季野(楮裒字)皮里阳秋。”元·段成巳在《鹧鸪天》词中也写到“那得工夫上酒楼,谁能皮里更阳秋?”“春秋”变成了“阳秋”,什么原因呢?原来晋简  相似文献   

11.
有那么一种词,能让你读来神思动摇,柔情百转,或感叹辗转,夜不能寐,或忧伤垂泪,黯然销魂。往者依依,笑貌犹存,思者切切,愁肠寸断。这就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杯醇酒——悼亡词。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了。当然,这两首作品各有突出,各具特色,既有同,也有异,我们在教学中不妨把这两篇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北宋时期两首著名的悼亡词,同以真挚沉痛见称,同样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从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乃千古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已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章中。但教材对“去棹”一词的注释似有两处不妥:一是对“去棹”一词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对“棹”这个词的派生性质有误解。教材注:“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去棹”究竟是停船还是行船,是引申义还是借代义,试作如下浅析。《金陵怀古》的上片,作者侧  相似文献   

14.
品词析句披文入理《她是我的朋友》教学片断江苏宝应县教研室戴启钤作者的表情达意,具体蕴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读每一篇文章,只有反复品析重点词句,才能“扣本内化”,“披文入理”,使读者与作者心心撞击,情情交融,悟出“道”的真谛。如:教者要学生带着“阮...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董继业同志的《谈古汉语中的反训词》(以下简称《反训词》)一文,立论颇不俗,于读者不无启发作用,然而亦觉有不尽善之处,借此文与作者商榷。《反训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词的词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它本身存在着既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它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在动作行为过程中,施事者可以使用这个词,受事者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从施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这种意义,从受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另一种意义,两种意义正好相反。”这里“施事”“受事”的概念有商榷余地。作为语法术  相似文献   

16.
“些”一般读作 xiē,为程度副词,意即“一点儿”。也可作不定量词,如“一些”、“这些”等。这些用法已为人所熟悉。但是,“些”还可以作句末语气助词,却鲜为人知。“些”作句末语气助词时。有两种读音,表示两种微有区别的语气。第一种,读 sā。如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第二种读 suò。如《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去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汉语语文词典“词性标注”问题入手,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标注结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选取个别特殊成分讨论。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词性标注的单位;一是“们”和“者”如何定性。标注词性首先要辨别词与非词。意义整体性和成分黏着性是词的两大显著特征。在现行的汉语语法体系框架内,“们”宜区分为词缀“们”和助词“们,”从而更全面地描写“们”的特点。“者”宜区分为词缀“者”和助词“者”。其中,“者”的助词用法仅在仿古语体中出现。  相似文献   

18.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19.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论词,标举“境界说”,以为词作当以境界为最上,并分境界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此说为诗词赏鉴者奉为圭臬。文章即本斯旨,对唐宋名家之写月佳作,结合作者之境遇,略加赏析,以纪念这部不朽的名著问世95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